东方网记者卫宜斐6月16日报道,现今,随着数字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影迷越发关注起“电影特效”。有着美学的追求,带着犀利的眼光,走进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虚拟与现实:电影制作新变革》——讲述“特效”在电影中的未来。
从左到右:何小青、克里斯·布兰博、常洪松、黄家康、马平
“去年,由于疫情,也由于虚拟制作,60%的电影都在线上完成。”
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常洪松刚上台,就感叹道,“这是几年来我参加电影节,来听我们谈技术的人最多的一次,我从来没见底下座位坐这么满,看起来大家都越来越关注电影的虚拟制作了。”
在2020年,电影业由于疫情而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常洪松坦言,其实在去年,几乎所有的后期公司都遇到了问题,比如有很多人想回公司却回不来,而公司又有许多电影的制作需要推进。“印象最深的就是疫情逼着我们终于往前走了一步,公司研发加上一些现有的工具,我们大概在去年疫情50%、60%的镜头是在线上异地去生产完成的,而中国的特效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做不出来的特效了。”
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常洪松
除此之外,电影行业面对线上协作有一个特殊的问题——在电影上映之前,素材的绝对保密。而在去年疫情的影响下,线上协作并没有出现“素材泄露”、“提前剧透”等问题,因此,这也为将来的线上异地协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常洪松:“虚拟制作,对导演而言是莫大的考验。”
以前,中国的虚拟制作都是先拍戏,随后把素材交给后期的制作人们进行构思与拼接,而今,随着虚拟LED屏的运用,迫使着导演与制片人们将特效搬到了“开机之前”。
这里面带来最大的挑战其实不是制片流程,最大的挑战是我们的导演,因为它逼着导演们把所有的创意在开机前就明确清晰地制作出来,但对于许多中国的导演们而言,他们更喜欢在实地拍摄时去摸索、尝试,这样的改变无疑让他们极为不适应。
而倍视传媒Base Media创始人兼CEO、编剧、导演、制片人克里斯·布兰博认为,这样的虚拟制作其实是“大势所趋”。“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我们需要提前3-4个月来做好拍摄的充足准备。但是我们中国市场对于这种媒体的需求是不可避免,是我们早晚都要面对的。”克里斯在会上坦言,虽然一开始这些准备对于导演、制片们来说非常困难,但如果他们可以适应这种新兴的制作技术,那于今后的电影制作无疑是事半功倍。
倍视传媒Base Media创始人兼CEO、编剧、导演、制片人克里斯·布兰博
而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马平也表示,虚拟制作对于电影成本来说,是“非常可观的节省”,对于适合的题材,甚至可以节省50%-70%的成本。
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马平
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金爵论坛的嘉宾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今后“虚拟制作”将会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电影中去,与之前“后期制作”所不同,这次凭借着“虚拟LED屏”的技术运用,演员们将会身临其境地进入电影“虚拟的世界”,而这也代表着观众们真的要和“五毛钱特效”说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