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新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这是我国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航天成就,那么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怎么样?地面有哪些支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关于此次工程的相关情况。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脱离火箭并进入预定轨道,成功地将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机组人员情况良好,发射非常成功。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工程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器进入轨道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在组合飞行期间,宇航员将驻扎在天和核心舱,完成3个月的在轨停留,进行机械臂操作和空间脱离等活动,并验证宇航员长期在轨停留、再生和生命保障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组合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入条件。
停留大约三个月后,聂海胜将三次进入太空
根据空间站阶段任务总部的研究,飞行组由航天员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宇航员,聂海胜曾参与过神舟六号和神舟十号的载人飞行任务,宇航员刘伯明参加了神舟七号的载人飞行,宇航员汤洪波进行了他的第一次飞行。
根据计划,神舟十二号飞船进入轨道后,将以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与天和核心舱的前端口对接,并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2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宇航员驻扎在核心舱,按照天地之间同步作息的制度作息。呆了大约三个月后,他回到了东风着陆地点的飞船返回舱。
培训时间超过6000小时 宇航员主要承担四项主要任务
根据神舟12号载人任务的总体安排,三名航天员将在轨道期间主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工作,并计划进行两次舱外活动和舱外作业。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助理主任季启明说,这四项主要任务包括:
——对核心舱组合体进行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寿险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和操作培训、物资和废弃物管理等。
——开展舱外活动和舱外作业,包括在轨转移、舱外服装组装测试、两次舱外活动、舱外工具箱组装、全景相机升降、扩展泵组安装等。
——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组装和测试用于空间应用任务的实验设备,按照程序开展空间应用和航天医学领域的实用(测试)试验,开展相关科普教育活动。
——管理宇航员自身健康,按计划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和体育锻炼,定期监测、维护和评估自身健康状况。
中国最后一次载人飞行已近五年,近五年来,根据空间站阶段的任务特点,有关方面对航天员进行了人员选拔和针对性训练。
据报道,此次任务的宇航员船员选择是基于“以旧配新、以旧带新”的方式,结合宇航员的飞行经验和相互合作能力等,并选择飞行人员和后备宇航员。认真制定航天员训练计划和方案,脚踏实地进行地面训练和任务准备。每个宇航员训练了6000多个小时,特别是对于空间站技术、舱外活动、操纵器控制、心理学以及在轨工作和生活。
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怎么样?地面有哪些支持?
太空生活:睡眠自由,
WiFi覆盖、“包裹淋浴房”
天宫一号于2011年发射成功,发射重量约8吨,为航天员提供15立方米的舱内活动空间,可满足三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道上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与神舟七号7立方米的舱室活动空间相比,还是比较局促的。
为了提高航天员太空生活的“舒适度”,2021年我国开始建造空间站时,设计师为航天员预留了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增加到全站的110立方米。
同时,中国空间站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建立了生活区和工作区。生活区有独立的睡眠区,卫生区和锻炼区,还有太空厨房和用餐区,设计中兼顾了私密性和便捷性,大大提高了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质量。
此外,宇航员可以实现“睡眠自由”,虽然要“把自己装进睡袋”,但他们已经实现了从“站着睡觉”到“平躺”的过渡。独立的睡眠区可以让宇航员放松,享受相对高质量的睡眠,让他们的太空工作和生活更“有活力”。
在太空中,虽然宇航员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享受淋浴和洗澡,但每个人都可以在一个“包装好的淋浴室”里用喷枪把自己擦干净。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完成了神舟12号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
此外,10多年来,随着无线通信和物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设计师们不断升级以前的整体设计方案,采用全新的信息技术,使中国空间站拥有了“移动WiFi”,创造了智能家居的生活空间。
在中国空间站,设计师为每位宇航员准备了一个手持终端。宇航员可以调节舱内照明环境、睡眠模式、工作模式、锻炼模式等。根据他们个人的需要,不同的舱灯可以调节宇航员的情绪,避免长时间处于单调的环境中带来的不适。
在过去的载人航天活动中,天地之间的通信是一项“传统工程”。在空间站,设计师会为宇航员预留一个私人语音频道,宇航员可以在那里打电话和家人聊天,分享他们在太空生活的感受和感受,从而摆脱离家几个月的乡愁。
强大的地面支持:
还有一个一模一样的“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