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集体辞职”风波:为何离开体制?但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2020-07-23 00:22:39 作者: 中科院“集体

企业养老金待遇较低,同时职工个人还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金,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职工不仅无需缴纳养老保险金,退休后养老金待遇还更高。部分地区甚至还出现了退休人员退休金超过在职职工工资的情况。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职工已经成为“特权阶层”,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双轨制及其不公平性日益突出,由此导致的社会矛盾亦日益恶化。

目前,全国近1亿退休职工中,大部分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退休职工,这个群体消耗了大部分养老保险基金,部分地区养老基金已经出现穿底风险,财政补贴幅度逐年扩大,由此产生的财政负担最终是要全社会承担的。

这种编制带来的“特权”,也铸成了束缚——要享受编制特权,就要依附于机关事业单位,不能在人力资源市场中自由流动。

不仅如此,事业单位体制对人才的浪费是惊人的,不仅仅是编制“金丝笼”限制人才自由流动导致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制度亦消磨了大部分人的进取心,更为严重的是,国有单位中壁垒森严的行政等级制和特有的组织文化严重抑制甚至扼杀了大部分人的创新意识。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科教文卫等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要求,这些部门提供的是社会服务,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其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是自由流动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唯有如此才能通过流动和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激励。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废除编制身份管理制度,乃至更广义的由身份制社会转变为契约型社会,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由粗放型经济发展路径向创新型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在编制管理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薪酬福利差异,并不是遵循“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而是基于单位行政级别和编制内外身份的差异。即便国有事业单位内部不同职工之间存在实际工作绩效的差异,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并不反映这种绩效差异,而是遵循典型的论资排辈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方式。

这显然不足以激励每个员工努力工作,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更无助于激励员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这些年事业单位编制内职工的能力提升,很大程度上来自体制外“走穴”机会的激励,体制外的市场是遵循“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的。事业单位内部的编内编外职工的福利差异,以及国有事业单位与同领域非国有事业单位职工薪酬和福利差异,根源于编制身份差异;不同行政级别的事业单位,编内职工的薪酬和福利差异,则体现了单位的行政级别差异。显然,这种收入分配制度既不公平也无益于效率,与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及****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

事实上,目前编制已经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此前行政管理的本来属性,比如财政拨款依据、控制公立机构规模的工具,而完全演变为一种特权身份。这表明编制完全成为一种身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行政管理本意,同时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一种束缚,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八、取消事业编制后这些人去哪?

事业单位人员三种不同类别,一类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二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是从事公益服务的。

改革后人员去向:

8.1 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参公事业单位)人员

未来或转为公务员或安置到其他事业单位

这个去向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1)对于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果调整为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其人员可转为公务员,但编制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

2)对于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果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后,任务不足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其人员也随之分流。

8.2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人员

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2020年前将全部转企**。转制单位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

在职职工也会转为签订劳动合同,而不再是原有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3|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人员

公益类事业单位是大头,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这类事业单位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区分情况、精准施策。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差异较大,基本功能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运行机制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改革重点也不同,需要区分情况实施不同的改革举措。

国家已明确:今后高校和公立医院会取消事业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的性质,未来高校和公立医院将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让事业单位真正成为干事业的地方。

我们无法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只有时刻准备着,才能无惧变化。

毕竟,机会永远留给时代的强者。

取消事业编,并不是砸掉饭碗,而是为了更好地挖掘人的潜能,提升公共服务效率,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很多人选择了稳定的工作之后就会不思进取,平淡一生,以为这就是铁饭碗,记住,这个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句再见都不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