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两把火,差点烧断了中华文化传承

2020-07-17 22:14:11 作者: 历史上的两把

自从文字出现之后,书籍就成了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自商朝开始。从商至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攻战不断,诸子百家纷纷涌现,于是,春秋战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文化大爆发时期。

在这一阶段,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学说,来往纵横于诸侯之间,传播自家学派思想。

随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秦始皇像

在一个大一统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于统治阶级来说便有些不合时宜,保守的异见也纷纷出现。秦统一之后,仆射周青臣进言秦始皇在天下施行郡县制,而博士淳于越反驳说殷周分封诸侯,才能延续千余年,丞相李斯则认为时移世易,不应该厚古非今。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李斯像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焚书。

从根本上来说,秦始皇的焚书就是为了肯定秦朝的统治地位,阻止读书人厚古薄今,诽谤时政。“以古非今者族”,这一条也直接表明了秦始皇的真实意图。李斯认为百姓就应该从事农工,读书人就要学习刑法和禁令,所以民间“不中用”的诗书全部焚烧,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至于“坑儒”,则更加复杂一点。秦始皇想要长生不死,卢生进言“皇帝居住的地方不要让人知道,然后才能成真人”。之后卢生和侯生私下里说秦始皇刚愎自用,专权重刑,不能为他求取成仙之药。于是就逃跑了。

秦始皇十分生气,认为自己重用方士,却不得仙药,这些人还要诽谤自己,于是就让御史调查,在咸阳坑杀犯刑法禁忌的读书人四百六十余人。

从结果上看,秦始皇焚书并没有完全阻挡文化的传承,秦二世时期,刘邦项羽时期,均有大量儒生参与朝政和决策,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得以流传下来。但是,秦始皇的焚书对于文化的传播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民间的文化书籍全被焚烧,仅有中央和某些特定阶层保有书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也使得部分书籍出现遗失和错误等不利情况。

除了秦始皇焚书之后,中华文化史上另一场浩劫则出现在南朝梁时期。

梁武帝萧衍晚年,梁朝爆发侯景之乱,梁朝元气大伤。之后梁元帝萧绎率领王僧辩和陈霸先等击败侯景,光复梁朝。

梁元帝才华横溢,酷爱读书。喜好玄谈,爱讲《老子》,一生收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

萧绎所画《职贡图》

当时,梁朝积弱,而北方则有北齐和西魏两大劲敌。而梁元帝登基之后,建都江陵,也就是如今湖北荆州地区。他认为建康城(南京)久经战乱,而江陵城未经兵戈,于是就定都在这里。但是,荆州临近梁朝边界,北方有西魏和已经向西魏称藩的梁王萧詧(亦萧察)。

元帝建都之后,十分忌惮手握重兵的将领,于是便派遣王僧辩回到建康,陈霸先回到京口来防备北齐。又因为将军王琳军队强盛,把他派到了广州地区。于是,都城江陵便没有大将镇守。

公元554年,西魏派遣大军伐梁。从长安出发,西魏大军直到到了襄阳与梁王萧詧会合,梁元帝萧绎才开始向远在南京的王僧辩求援,更是急令已经出发广州的王琳火速入援。

萧绎陵前石像

但梁朝江陵地区的军队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抵抗,四方军队也无法迅速入援,江陵危急。这时,梁元帝萧绎命人将自己珍藏的十四万图书付之一炬,还感叹道“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他自己也要进火中自杀,被宫里的人阻止了。随后元帝投降,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焚书,他回答道“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从汉末天下三分,到魏晋南北朝,天下纷争不断,而江南也即南朝则相对安稳。尤其是在梁武帝萧衍统治时期,北方纷争,而梁朝则承平数十年。于是,梁元帝萧绎一生四处搜集,加上南朝宫廷所得图书,共计十四万卷,至此付之一炬。可以说,萧绎所感叹的“文武之道,今夜尽矣!”并不是虚言。

十四万卷是什么概念?隋统一南北朝,搜寻书籍,有献书一卷赏绢一匹,这才搜集了三万余卷。而唐朝初立,经籍也才将近九万卷。

南朝,上承魏晋,下开隋唐。而南朝梁时期,十四万卷书籍被焚烧,对于中华文化传承是一个灾难性的事件。

秦始皇焚书,梁元帝焚书,这两把火对于中华文化自古至今的传承与传播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两次焚书事件,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