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五年正月(前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的汜水北岸举行登基大典,称皇帝位,定国号汉,正式开启两汉四百年王朝大业。
称帝之后,刘邦兑现承诺对韩信、彭越等功臣和六国王室后裔进行分封,产生七位异姓王,分别为: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韩王韩王信、长沙王吴芮。
汉初异姓王
西汉开国的一百五十三位功臣中,封王的只有以上七人。文有萧何、张良、陈平,武有樊哙、曹参、灌婴、周勃,这些同样有功的文臣武将都没有封王,并不是他们的功劳不如七王,而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刘邦的嫡系,没有封王的必要,而韩信等人是外人,封他们为王是迫于无奈,这也为异姓王的后来命运埋下伏笔。
丰沛功勋集团
刘邦原来也把韩信当自己人,但韩信的目标不是拥护刘邦一统天下,而是利用刘邦达到自己称王的目的,所以韩信在攻灭齐国后自立为齐王,以手中的兵权为筹码逼迫刘邦承认王位,从这一刻起,韩信就不再是刘邦的自己人了。
《楚汉传奇》韩信
剩下的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韩王信都是楚汉战争时期的诸侯王和各国将领,这些人之所以跟着刘邦无不都是为了自己的王位,还幻想着重新回到周天子与诸侯共治天下的时代,逆历史潮流而动成了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燕王臧荼造反,兵败被杀
臧荼原是燕国旧将,早期随项羽获封燕王,后倒戈加入刘邦阵营。项羽兵败后,刘邦捕杀不愿归降的项羽旧部,臧荼曾为项羽效力,投降刘邦后又割地自守不曾立下大劳,成为第一个反叛的异姓王。
汉五年十月,臧荼在燕国起兵造反攻打代国。刚回到关中的刘邦带领樊哙、周勃、灌婴、夏侯婴、郦商五位大将(这五人几乎参与了平定异姓王的所有战争)亲自前往燕地平叛。汉军在龙邑、易县连败燕军,不足月余便攻克蓟城,生擒燕王臧荼,后将其押往长安处死。
燕王伏法后,刘邦令樊哙继续带兵平定代国的残余叛军,改封太尉卢绾为燕王。刘邦设计生擒楚王韩信
韩信最初被刘邦封为齐王,但这只是战争时期的权益之计,齐地“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险,北有渤海之利......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于是在汜水分封的时候,改封韩信为楚王,就是为了防止韩信在齐国割据造反。
汉初三杰
韩信就封楚王后,项羽的旧将钟离眛因与韩信交好逃到了楚国,后被韩信收留。很快,韩信窝藏朝廷命犯的消息就传到了刘邦的耳朵里,期间又有人上报,称韩信经常带着军队巡视楚国县邑,有谋反的企图。刘邦就此判断韩信将反,并在谋士陈平的建议下,以出巡云梦泽为借口,将韩信召至陈县后秘密抓捕。
韩信是西汉建立的头号功臣,在异姓王中有很高的威望。刘邦虽然抓住了韩信,却不敢像臧荼那样将韩信贸然处死,于是削去了韩信楚王的封号,改封为淮阴侯,将其软禁在长安,原来的楚国也被一分为二,封族兄刘贾为荆王,治淮水以东,封族弟刘交为楚王,治淮水以西。
楚国一分为二
古语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韩信的一些做法确实有些不妥,但他在当时确实没有谋反的想法,不然也不会孤身一人去见刘邦,被刘邦轻松抓住。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仅凭着模棱两可的猜测,就将韩信逮捕,这一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剧烈的政治动荡。
臧荼在前,韩信在后,一时间人心惶惶,反叛的暗流在各封国涌动。匈奴南袭,刘邦白登山被围
韩王信是战国时期韩国的王室后裔,是楚汉战争期间最早投靠刘邦的一批人,项羽兵败后获封韩王,治理韩国旧土。韩王信的封地在颍川(今洛阳、许昌一带),虽是韩国旧土,却也是刘邦坐镇关中遥控关东诸侯的要地,遂收回了颍川,将韩王信改封太原郡,建都晋阳。韩王信是韩国人,如今被刘邦赶出家乡故土,来到这边塞苦寒之地戍边,再结合韩信的下场,渐渐生起了反叛的心思。
汉七年正月,匈奴大军南下,代王刘仲弃国逃跑,韩王信趁势起兵,联合匈奴一同反汉。刘邦得知韩王信反叛后,带领周勃、樊哙、灌婴、夏侯婴等将共三十万大军北上亲征,同时派新晋燕王卢绾从燕地发兵,涿侯郦商从涿县发兵,合击匈奴。
刘邦大军进入太原郡后,连战连捷,在铜鞮一战彻底击溃韩王信主力,韩王信败逃匈奴,其部将王黄、曼丘臣拥立赵国王室后裔赵利为赵王,收拢韩王信的残余部队继续在赵代之地攻汉。与此同时,匈奴冒顿单于派左、右贤王各领精锐骑兵一部与王黄等人屯兵广武至晋阳一带,阻止汉军北上。
汉初名将中,尤以灌婴最擅长骑兵作战。楚汉战争期间,灌婴曾独自带领一支骑兵深入楚国腹地,纵横千余里,连下数十县,最终与刘邦合兵在垓下完成对项羽的致命一击,而这次北伐匈奴,灌婴挑起了与匈奴骑兵对抗的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