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眼中的八佰:我们都是苏州河南岸的看客

2020-08-26 08:31:33 作者: 尹鸿眼中的八



从叙事来说,当士兵们捆着**慷慨赴死的时候,观众已经泪流满面,《八佰》的**到来得似乎有点早。


后半段象征和写意的渲染过于密集,多少影响了影片后三分之一的力度和强度。但这些都无法掩盖这部电影熠熠生辉的光彩。它对战斗场面的影像呈现,它对人物群像的生动刻画,它在还原残酷真实的同时对诗意的追求,它对民族心理的多维度反省,它对龙马精神的热血讴歌,可以说都体现了中国电影值得骄傲的制作品质、艺术水平和精神力量。


“八佰壮士”的故事,在当时就广为传颂,其意义就在于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饶、浴血奋战的精神象征。在**当头的当时就曾被改编成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广为传播,成为激发中华民族抗战决心的一面旗帜。这也是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国共两党***共同称赞的民族英雄壮举。


因此,这部影片的价值,并非去重新考证历史史实,而是借助这一富有象征性的历史事件,让今天的观众不忘历史之耻,更不要忘记先烈的牺牲。




看什么、看见什么,

取决于你想什么、是什么


文学艺术从来都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还原,正如《三国演义》《水浒》并非就是历史教科书一样。显然,《八佰》也不只是去还原一段“历史”,而是借助这段历史来观照更大的历史和更深刻的民族性,在历史史料的基础上加入审美选择和道德判断。


众所周知,1937年8月上海爆发淞沪会战,历时三月,中**人付出了伤亡30万人的惨重代价,虽然战败但却让日本“三月亡华”的野心落空。《八佰》讲的就是淞沪会战后期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电影在基本历史判断上没有明显偏差。当然,影片的真正主题并不是去做历史文献的重现,而是试图用“八佰”作为镜子,给予今天的观众更多的情感触动和精神警示。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电影所呈现的这些在文献记载中“有名”或者“无名”的官兵,早已消失在时间烟尘之中。


今天的我们都不过是“八佰”那段历史的“看客”,也是电影《八佰》的看客。种种不同的读解,反过来倒说明这部电影有多种的阐释和分析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看什么、看见什么,其实往往取决于我们想什么,更取决于我们是什么。

?

往期回顾?

喜欢本文?快点“在看”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