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八佰》到底有没有完成这个使命,评判权在于每一个购票观影的观众手上。
《八佰》的隐喻与管虎的野心
《八佰》为什么要放着史实资料不拍,而是要在历史的框架之中填充一些不存在的情节呢?
尽管这是大多数人批评这部电影的理由,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情节都是凭空捏造。
让我们再次思考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拍发生在四行仓库的这场战斗?
在我看来,其中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发生在四行仓库的战斗是这场表演的谢幕,还包括四行仓库的位置给了我们回溯这场战争一个巧妙的想象空间。
尽管淞沪会战的最高政略是蒋为吸引欧美列强关注的筹码,但客观地说,淞沪会战不仅粉碎了日本狂热分子3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更使得那是中国各界、各党派、各势力集团在群情激奋之中,在高涨的民族危亡意识之中,坚定了共同抗日的决心,
你当然可以说当时苏州河两岸的情况并非电影中所表现的那样,但在全面抗战之前,这种隔开中国人共同抵御外辱的“河”还少吗?
多少军阀派系,多少党派之争,多少利益团体被像苏州河这样情况所隔开?
一边是天堂,一边是炼狱。
如果中国人都抱着“战火在未烧到自己之前,我将甘于安逸”的心态立于河的一侧,那么这条河终将被另一侧的血水填满,敌人会用另一侧的尸体以及整个民族被打碎的尊严架起一座无人来守的桥梁,长驱直入。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导演管虎向历史索取了多大的想象,他便向历史索取了多大的野心。
至于这种野心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从始至终都无法得到保证。
但如果所有的争议都跳过了对这种想象和野心的感知,并武断地将《八佰》直接定义为烂片或者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在我看来,这将是对这部电影的最为鲁莽的否定。
观影者当然有权利不认同这种想象的方式,但对于进行这种想象的动机以及产生这种动机的情感又该如何反对甚至是搁置呢?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批评者不应跳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