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21世纪研究院 熊丙奇
近日,高考录取通知书已经陆续发放到考生手中。各地也对成绩优秀学子实施不同的奖励办法和形式。近日,“学子考上清华获社区奖励20万”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广东东莞东城温塘社区学子袁振钊今年以695分被清华大学录取,按照该社区的传统,袁振钊将获得20万元奖励金。
除此,考取国家重点本科(第一批本科,以国家当年公布的分数线为准)奖励2万元。考取第二批本科的奖励5000元,对初中升高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社区学子,也有相应奖励。
不仅仅在东莞社区,湖南张家界大峡谷也有类似奖励,一对双胞胎兄弟同时考上清华北大,张家界大峡谷决定奖励20万。浙江杭州萧山区传芳村实行中、高考奖励制度已经4年,对成绩优异的考生实行分档奖励,其中被清华北大等录取,最高奖金3万元。
重奖考进清华北大的学生,这并非新闻。一些地方已经实行这一奖励制度多年。对于这种奖励措施,社会舆论普遍认可,认为这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也为所有孩子树立榜样。
然而,不论是政府部门(包括乡镇,街道)重奖,还是企业、社会机构重奖,从本质上都在助长“名校情结”、“清北崇拜”。 对于政府部门重奖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应该根据国家规定明确叫停。对于企业、社会机构重奖,虽企业、社会机构有自主权,但也需要有与时代发展接轨的先进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奖励考进清华北大的考生,对于地方政府部门来说,这反映出十分明显的锦标主义教育政绩观。
去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党政有关负责人要牢固树立科学教育观、正确政绩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地方政府部门重奖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是片面地以升学指标考核学校办学与教师教育教学。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重点高中学校均被“清北率”(指考进北大清华人数)折磨。而为了这一“顶尖指标”,学校不但在招生时违规掐尖,在办学时也狠抓应试教育。在学生报考大学、专业时,还不尊重学生的意愿,逼迫那些不愿意报考清华北大的学生,必须选择清华北大,或者报考北大医学部(也算进入北大的名额)。
可以说,以“清北率”考核学校办学,把升学竞争推向白热化的程度,重奖考进清华北大的学生,并不会给地方带来良好的教育生态,反而会恶化教育生态。
我国正在推进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改革。破除唯分数论和唯升学论,就必须破除“名校情结”。对此,各级政府部门责无旁贷。
事实上,对于清华北大等名校的生均经费远高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有不少教育研究者均指出,应从办好每所高等学校出发,调整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提高普通本科院校生均经费,让每个适龄学生获得的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相当。
“高分进好学校获得更多国家教育资源“这样的资源配置模式,不利于高校的平等竞争,也刺激升学竞争和名校情结。
至于企业与社会机构重奖考进清北的学生,由于他们用的是自己的钱,这无可厚非。但是,企业和社会机构必须意识到,强化清北崇拜和名校情结,会影响企业获得优秀人才。这会让不少学生认为考进北大、清华就获得成功,甚至在有的地方,出现学生反复参加高考,被北大清华录取却不去报到,第二年再参加高考获得重奖的“考霸”情况。
企业和社会机构,也是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这需要摈弃功利的教育观,从重视学历转向重视能力。这样,企业获得的人才才能胜任企业要求,给企业做出更多创新贡献。
以笔者之见,企业和社会机构重奖清北学生,还不如面向当地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改革。
最近,“清华北大毕业生到街道工作”的旧闻被网友挖出引发关注。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而不管怎么解读,都必须承认一个现实,不能再以学历识人,必须破除学历情结了。之前重奖考进清华北大学生的做法,也需要改了。
(熊丙奇,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