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殉国前战斗档案首次公布,抢救历史记忆刻不容缓

2020-09-04 13:26:29 作者: 杨靖宇殉国前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在抗战胜利75周年的时间节点,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联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杨靖宇将军殉国前的战斗档案首次公布。这些档案真实记录了杨靖宇牺牲前100余天,率部与日伪军警进行的47次战斗历程,给东北抗联研究提供了全新资料。

历史是厚重而沉静的,但它会因数据细节的完善而更加丰满鲜活,会因呈现方式的立体而更加有血有肉。据吉林省档案馆透露,此次公布的档案是1953年在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旧址发现的,是日军在侵华历史的过程中,自己留下来的档案,具有唯一性、原始性和不可替代性。鲜活的历史细节,再现了英勇战士在冰天雪地中坚持斗争,直至孤身战死的艰难百日,不仅呈现出杨靖宇将军坚守初心、教育大众、顽强战斗的多个侧面,也再次说明:“论从史出”,史识源自史实。在抗战胜利75年后的今天,抢救挖掘更多鲜活的史料,不断夯实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对过往的负责,更是对未来的担当。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但不可否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历史研究的问题上,宏观着眼较多,微观挖掘不够。以至于对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抗战更像是一个历史符号,其艰苦卓绝和伟大意义似乎只停留在课本当中。就拿杨靖宇烈士来说,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更多集中在其以树皮棉花果腹的坚韧以及面对敌人劝降视死如归的凛然,而对其所领导的东北抗联知之甚少。纵然历史不会因时过境迁而改写,黑白也不会因物是人非而颠倒,但很多史料却会在时光流逝中泛黄乃至灭失。可以说,历史从宏大到具象,从平面到立体,需要档案资料的展示、历史文书的挖掘、具体事实的考查、当事人的证词证言,等等。这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我们必须快一点、再快一点。

史料越坚实,得出的判断和结论才更可信更有说服力。当前,很多国家都在挖掘史料、传承记忆上拼尽全力。比如饱受战争之苦的以色列,其大屠杀纪念馆自建立始就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幸存者、见证者,并配备了专门的团队跟踪联系他们。一位负责人直言,“没有幸存者的讲述,就很难有详实的记录,而没有记录,后人就难以铭记。”与我们同样惨遭日本侵略的韩国设有“真相查明委员会”,专门接受日本殖民政府时期强制征用受害者申报及真相调查申请。就我国来说,不少历史爱好者现在也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有民间收藏家建起“抗战博物馆”,有“90后”专程到日本搜集日军的原始档案写出暴行实录。我们乐见更多人开始行动起来,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史料收集应当上升为国家工程,最大限度让社会力量与国家力量形成互补,我们才能跑赢这场与时间的竞赛。

曾经的岁月渐行渐远,但沉甸甸的记忆却应长久保持唤醒状态。当代人离得不远,尚可看到那个年代的背影,尚可抢救消亡未尽的史料。只有维护好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才能确保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长安观察出品,首发在今日头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