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产业+技能 在青山绿水间走出科技扶贫新路子

2020-09-08 00:58:15 作者: 澜沧:产业+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澜沧县属于“民族直过区”,经济建设起步晚,社会发育程度低,群众综合素质偏低,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和能力不强,资源优势没能更好地转换为发展优势,出现了“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尴尬局面。在中国工程院的倾心帮扶下,澜沧县通过科技扶贫,培养了一批面向市场的实用型人才、本地创业人才和新一代农民,提高了群众的劳动技能,“输血式扶贫”加速转变成了“造血式扶贫”,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改变,从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脱贫攻坚工作说起。国内顶尖的院士专家与澜沧“民族直过区”的联手,在中国西南边陲一隅悄然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突破常规、突破传统的巨变中,“产业+技能”科技扶贫模式应运而生并示范推广,在绿水青山间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新路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们是根据澜沧县的地理地貌还有生态环境以及它的资源条件来决定干什么的。海拔低的地方(小坝子)里面主要是开发冬季农业,做冬早蔬菜或者冬季马铃薯这些项目 ,在中部地区像半山区这些主要是带领农民跟换一些新的品种新的技术。”

在朱有勇院士的指导下,当地百姓都切实感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大家不仅学会了各种种养殖技术,更实际的是钱包渐渐鼓了起来。

竹塘乡蒿枝坝村民张六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2018年以前,他只会种植玉米、茶叶。自从院士团队来了以后,自己学到了技术,5亩的农田里,仅四五个月的时间就能有2万三千元的收入。

张六金告诉记者:“院士来到我们边疆,手把手教我们技术,他来了以后我们才见识到还能种出这么大的洋芋,我们非常喜欢他、尊敬他,更要感谢他。”

自定点帮扶澜沧县以来,中国工程院先后组织200余人次的院士、数以百计的专家深入澜沧县把脉问诊、开具良方,紧扣澜沧县素质性贫困和产业发展短板,与澜沧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共同确定了科技扶贫目标,通过院士专家的智力帮扶,大幅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云南农业大学科研助理尹兆波告诉记者,他们团队在2014年就到澜沧踩点,林下三七产业于2015年正式在澜沧试验,推广到现在的规模,已经有很多年了。

同时,中国工程院为澜沧县量体裁衣,委派朱有勇院士团队进驻澜沧县,创造性地在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举办全日制院士指导班以及院士短期农业技术培训班。培训班由院士专家亲自授课,以产业示范点为实训基地,采取边学习、边生产的方法,用学员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反复讲解和演示,面对面、手把手在田间地头、禽畜圈旁将农业生产技能传授给学员。学员学成返乡后,成为当地科技脱贫的骨干,像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洒遍澜沧大地。

科技扶贫的星星之火,点亮了澜沧县大地。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推广一批新技术、培养一批乡土人才、示范一批技术样板、培育一批科技企业、脱贫一批村寨”的科技扶贫经验。

供稿:澜沧县融媒体中心 苏薇薇 陈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