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前段时间的贫困生报考北大考古系,就被妈味十足的网友嘲得一无是处。
这种论调,有没有很熟悉?
80、90年代,有多少父母辈对国企、体制内工作趋之若鹜,对下海创业嗤之以鼻,现在就有同样多的抱着相同想法的年轻人,只不过是鄙视链掉了个个。
问题是,世界上真的存在稳赚不赔的行业吗?绝对没有。
想当年的国企有多风光,但当下岗潮到来的时候,还是倒得一个不剩。
同样,现在太多人对所谓的“风口”,有着近乎迷信的狂热,但并没有看到风光的背后,有多少人一将功成万骨枯。
创业做老板听上去算是成功人士了吧?这不老罗都要卖身做主播,思聪都差点成老赖了。
做新媒体,当主播,听上去够洋气了吧,这不人家头部主播,一年赚上亿呢。
我倒建议所有幻想当主播一夜暴富的人,了解一下义乌那个叫北下朱的地方。
在北下朱,无数网络难民贷款、吃土、卖丑、炒梗,等待爆红
人前风光的金融业就更加不用说了,机遇永远和风险并存,说不定今天赚几百万,明天就血本无归。
相比之下,基层工作虽然听上去老土,但工作稳定、钱多事少真的没有什么不好的,起码不用冒这么多风险,别人为KPI头疼脱发的时候,他们早就在睡美容觉,思考周末去哪里玩了。
当然,我并不是要为基层和体制内的工作打call,也不是说新兴行业不好,而是想说,一个人能获得什么工作,永远和他的能力是相匹配的。
工作好不好,永远不在于你从事什么行业,而是你在这个行业中去到什么层次。
创业、当主播可能令你成为老板,也可能令你成为老赖;当基层公务员、教师可能年赚30万,也可能被拖欠工资。
像杭州、深圳这种大城市的基层工作者,在如此吸引力十足的待遇的诱惑下,高材生扎堆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和“志气”、“内卷”什么的根本没有关系。
相反,能获得这份工作,证明他们足够优秀。
一份听起来很有“志气”,月薪5000的工作,和一份没什么“志气”、不用加班、年薪30万的工作放在你面前,你选了5000的,谁信?
能取得这份没“志气”的工作的人,本身就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说句不好听的,那些嘲讽基层工作的人,要真让他们去面试,说不定海选就被刷下来了。
基层中的精英被“风口”行业的菜鸡嘲,这个思想本身就很危险啊。
另一方面,政府能开这么高的工资,吸引高材生来当基层工作者,也自然是有原因的。
我们通常有这样一个误区:假如一件事本科生能做,就没必要让硕士生做;普通大学生能做,就没必要让名牌大学生去做,不然就是浪费。
小学老师,别说硕士,一个大专生就能做了;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不是我吹,高中毕业也可以了吧……
也就是这样,人们在看到“清北硕士下基层”的新闻的时候,才会如此痛心疾首,大呼幻灭。
但这样的人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能做,不代表能做好。
为什么这么多人砸锅卖铁也要买学区房?
为什么这么多人对基层公务员的服务态度怨声载道?
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基层工作者的素质还不够高。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在《浪潮之巅》一书中说过:做同样的东西,即使功能相同,做得好不好价值可以有天壤之别。要保障品质,最好的方法就是“杀鸡用牛刀”。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地方小学老师是研究生,那作为家长不会很高兴吗?学区房不用买了,也不用绞尽脑汁送孩子进私立学校了,免费的公立学校就足够好。
如果一个地方的街道办工作人员也是研究生,那以后我们对基层公务员的印象也不限于看报喝茶、一问三不知了,这些新鲜的血液,必然会给大环境带来新的变化。
这些名校毕业的基层工作者之所以值得,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就是推动整体提高的先驱者。
每个领域的佼佼者,都是值得人们尊重,也值得获得丰厚的报酬的,人们一味允许小学学历的主播年赚千万,反而对清北毕业、年薪30万的基层工作者大嘲特嘲,也是很魔幻现实了。
说了这么多,还是想让大家明白一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