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8 17:04:36 作者: “国营定点粮
近日,有网传图片显示,山西运城多家粮油店停业关门,且被当地发改委贴了封条——有人据此解读为“计划”回归的信号。因为,在市场中,如果经营出了问题,予以处罚的可以是市场监管部门,可以是公安部门,也可以是法院。但这一次,贴封条的却是发改委,在国家对粮食进行”强监管”的背景下,难免不令人浮想连翩。发改委的前身叫“计委”,在改革开放前,计委的权力无远弗届,在哪建厂,在哪开店,一切都在“计划”之中。可以说,计委就是计划经济的代名词。对此,山西运城市发改委回应称,网传的粮油店位于运城市盐湖区,之所以关门,是房租赁合同到期所致,而且存在漏雨、漏水等安全隐患。之所以由发改委贴封条,是因为在机构改革中,原市粮食局已合并到市发改委。但这样的回应并未能彻底打消公众的疑虑,比如粮油店关乎最基本的民生,合同到期为什么就不能续签了呢?如果是因为安全隐患,贴封条的应该是其他部门。
更重要的是,对于网传出现一家“国有定点粮店”的视频,当地官方在回应中似乎对此予以了回避。当然,我也愿意相信公众的反应属于过度解读,关于“统购统销”重现的疑虑与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但,从这样的疑虑、担心乃至惊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民心所向,那就是,回头路早已被证明此路不通,千万不能再走第二次。
它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成立的。资料记载,1958年6月底,河南信阳地委对最高层关于办大公社的指示进行了讨论和研究,认为合并后的大社,实际上已构成人民公社的雏形。7月初,正式建立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这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它的相关章程规定,各农业社的一切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转为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分配实行工资制和口粮供给制相结合;推广公共食堂;成立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缝纫组;设立农业、林业、畜牧、工交、粮食、供销、卫生、武装保卫等若干部或委员会,下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鼎盛时期,“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曾创下连续三个月月均接待参观者10余万人次的纪录,成为那个时代的“网红”。但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信阳,在随后到来的困难时期成为重灾区,受到了饥饿最猛烈的报复。伴随人民公社出现的,是公共食堂。由于社员交出了全部自留地,并将私有房基、牲畜、林木等生产资料也都转归公社所有,公社下属各个生产大队都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了公共食堂,全国共计有数百万个公共食堂。"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那时最为流行的口号。其时,歌颂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如柳青的《创业史》和浩然的《金光大道》、《艳阳天》等。《创业史》中的部分章节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流传更广的,恐怕是那首歌曲《社员都是向阳花》:“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
公共食堂带来的后果,就不用多说了。毕竟,还有很多亲历者在,而更多的被那样一场洪流所埋葬的生命,成为躲闪在各种记录与材料之中的数字,似乎那一切,并不曾发生过。但要说人们已经忘记了人民公社,忘记了公共食堂,也并不准确。比如,很多城市的街头,遍布着以“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命名的餐馆,里面的装修风格,与五六十年代的场景并无二致,墙上贴着当年的语录,服务员的装束乃至一只小小的餐具,都刻意模仿当年的印记,努力营造一种穿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