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深度解读双循环经济格局

2020-10-09 09:32:06 作者: 陈世清:深度

  以国内市场为主、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经济格局,要求清算、铲除既得利益集团,消除贫富两极分化,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以充分就业公平分配带动充分购买力来充分开发国内市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奉行GDP增长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由于道德沦丧、法治崩溃、坑蒙拐骗黑横行、假冒伪劣毒充斥、腐败与两极分化严重,迅速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并使既得利益集团迅速垄断国家资源、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大部分财富,造成国内市场萎缩、产业升级乏力、增长停滞不前、民族主体性削弱、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的状态。其中“中等收入”和“陷阱”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必然联系,因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而进入“陷阱”只是假象,把增长当发展的GDP增长方式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使增长不可持续才是本质。所以,“中等收入陷阱”是用假象掩盖本质的伪命题。“中等收入陷阱”假象后面的本质说明,增长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增长后面是可持续发展。道德—法治—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稳定的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GDP增长方式已经破产,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理论已经被证伪;发展中国家只有彻底抛弃新古典价格经济学范式、新自由主义的GDP增长方式、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通过包容性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

  作为以国内市场为主、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经济格局理论基础的对称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而非增长经济学。增长经济学着眼于企业利润的增加、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规模的扩大,发展经济学着眼于国家民族主体性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主客体对称的对称经济学看来,经济全球化并不否认国家与民族的主体性;相反,经济全球化以国家、民族的主体性为前提。产业结构由劳动力密集为主向资本密集、知识密集为主的提升,增长方式由产品运营为主向资产、资本、知识运营为主的转变,既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与技术重新洗牌的机会比发达国家更自觉地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上述发展转变过程,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因而是必然的。问题的关键,是使这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要靠发展中国家的主体性——国家与国民的自觉能动性。如果否认发展中国家的主体性——国家与国民的自觉能动性,把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提升、增长方式转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纯客体的“要素禀赋”上面,寄托在引进模仿外国廉价乃至免费的已经落后淘汰的“新技术”上面,那么只能跟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一步步爬行。引进模仿是必要的,但自主创新更重要;而且引进模仿与自主创新不是对立、非此即彼的,而是统一的。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以自主创新为主导引进模仿,在引进模仿的基础上自主创新。要理解这一点,必须靠中华民族对称的、五维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思维方式。之所以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解释不了中国经济,是因为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其说是例外,还不如说是经济发展五维空间模式的典型,只有用五维空间的思维方式才能与经济发展的典型现实相对称。根据五维空间模式,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主体化不但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是双向同步过程。西方经济学家在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时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思维方式同客观现实的不对称。西方经济学的主体性和逻辑性是对立的。有逻辑则无主体、有主体则无逻辑,是西方经济学形式逻辑基本思维方式带来的悖论。新古典经济学的线性思维方式,使其内容和形式、观点和方法、理论和实际不对称,整体上滞后于西方经济的发展,不能解释、指导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更是一种误导。

  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要素有禀赋,结构也有禀赋,而且是更重要的禀赋。单个资源必须放在整个社会系统的环境中定位,才能真正做到最佳利用。在知识经济时期与对称经济学范式中,从宏观来看的国内国际经济结构是五维空间的,而不是平面二维与三维空间的。在社会经济化、经济社会化的今天,要用系统论来扬弃还原论,用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定位要素禀赋。劳动力密集这个要素不可能单独发挥作用;与劳动力密集这个所谓比较优势相配套的,是资源密集,而我国恰恰是人口平均资源贫乏的国家,用劳动力密集这个要素禀赋产生的“比较优势”发展出口导向劳动力密集型经济,只能造成我国资源枯竭。这说明:从某个要素看的比较优势,从结构上看很可能恰恰是比较劣势。用某个要素来说明比较优势形成模式发展产业,其结果很可能不是扬长避短,而是扬短避长。要素禀赋最重要的是结构,比较优势最重要的是结构,转型经济最重要的是结构。所谓结构优势,就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结构从不对称向对称、消极对称向积极对称转化,在此过程中使人的素质和要素禀赋二者都得到提升,实现劳动力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统一、劳动力密集和资源再生性开发的统一。对称结构,是转型经济的最深层机制。知识经济使经济全球化、生产社会化程度得以按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按几何级数扩大的生产社会化本身就可以使价值得以扩大、提升、再生。因此,知识经济以放大的形式,使资源的再生优于资源的配置、资源的配置从属资源的再生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展示和充分发挥。转型经济不但表现为经济活动中知识运营、生产社会化所带来的资源再生,而且表现为思维结构、社会结构、企业结构、生产结构的对称、有序、优化组合所带来的资源的裂变、再生与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增长。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不仅仅是民间与政府、企业与产业的关系。从结构上看,市场除了民间与政府、企业与产业的关系以外,还有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关系;在性质上,还有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在空间上,还有企业、产业、区域经济同全球经济的关系;在时间上,还有配置与再生、生产周期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在配置经济学看来,比较优势是要素概念;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从诸如人口、劳力、资源、成本等要素考虑的比较优势;其定位是纯客体的。在再生经济学看来,比较优势是结构概念;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可以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整合,使区域的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显示出优势,其定位是主客体的统一。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互补性强,经过协调就可以门类齐全、结构完整、化劣为优;我国改革开放发展是一个从本土化到国际化、从区域经济到全球经济的层层递进、逐步演化的连续的过程,从本土化、区域化到国际化是中国全球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个时间结构可以使中国经济在本土化基础上国际化、主体性前提下全球化,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显示出时间结构优势。时间结构优势与空间结构优势二者是统一的:中国的比较优势就是通过时间结构优势展开为空间结构优势,用空间结构优势提升时间结构优势。大中华经济圈使中华民族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得以有机结合,经济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使中华民族得以再次腾飞。这说明:只有用五维空间的思维方式,才能完整把握经济系统,才能给经济系统中每一个要素与关系以合理定位,建立合理结构,形成双循环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