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型消费、体验型消费等,“双11”新型青年这样消费

2022-11-04 10:09:38 作者: 姐妹型消费、

“姐妹不拼单我不买,拼单就是好姐妹。”今年“双11”,直播间各类护肤品“买一送一”优惠让胡圆圆一度疯狂。但脸只有一张,用不完这么多护肤品,胡圆圆转头联系闺蜜,关系亲近、需求相似的几人一拍即合,组成“双11理性剁手姐妹团”。

“等我再瘦三斤,‘双11’就把那双鞋买了。”早在国庆假期逛街时,李冉就看上了一双靴子,但由于价格偏高没舍得买。回到家后,对鞋的渴望再次袭上心头,李冉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瘦了就买。但事实是,“双11”到了,李冉没有瘦下来,靴子还是下了单。“虽然画的饼没有实现,但也算是给自己努力过的奖励。”

“姐妹型消费”“画饼型消费”“饱腹型消费”“体验型消费”……这一届年轻人运用了许多新词,用来形容自己的消费类型,贴切又有趣。“新型”青年有哪些消费习惯?消费模式背后蕴藏了怎样的时代特质?又反映着怎样的个人心理?

“姐妹拼单”:每一单都闪耀着友情的光辉

今年“双11”是胡圆圆第二次组织“姐妹拼单”,如何以最优惠的价格得到分量正好的商品?胡圆圆充分发挥起自己的数学功底和社交天赋:“精华正装买二送一,外加六个小样,咱们三个人拼,每人一个正装两个小样,价格和分量刚刚好。”“这个水买300毫升送300毫升,我已找好两个小伙伴了,你确定要我们就付定金……”

除了自己“发车”,胡圆圆还常常被拉上他人的“车”。“这个面膜很划算,你要不要尝试一下,用完脸特别亮。”在看完闺蜜总结的一大串行云流水的产品功效和优点分析后,正愁面膜快用完、不确定是回购还是尝新的胡圆圆瞬间心动“上车”。

当然,也存在“开车失败”的情况,一个小伙伴临时退出,拼单以失败告终。胡圆圆虽觉得可惜,但依旧冷静:“拼单就是为了买到合适的量,不拼单就不够划算,干脆不买喽。”

在胡圆圆看来,和好姐妹拼单购物,价格减半,快乐翻倍,还能解锁未知新领域。“比如一起拼香水,就能以一份的钱买到两种味道;一起研究买哪种护肤品,能在别人的建议中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实际需求。”胡圆圆觉得,每一单都闪耀着友情的光辉。

在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师陈武看来,在具有“原子化”特质的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对于单纯对“物”的追求,人们在消费中的社交和情感需求也在增加。

“和伙伴‘拼’这个过程本身,是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也是一种很好的沟通交流机制。”陈武认为,拼单很多时候有点像拼图游戏,大家共同去达成一个目标,比一个人达成目标更快乐。

相较于无秩序的囤积,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于有意识的谋划,既追求性价比,也注重情感增量。“当前生活里很多事情都是一个人就能完成,个人接收到的信息也是有限的。”陈武指出,“和朋友拼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合作。一方面是经过熟人社会筛选,更值得信任与购买;另一方面,通过合作能够获得多倍的快乐,比如一起拆快递、一起交流讨论商品是否好用,增强‘获得’本身的幸福感。”

为服务与体验带来的快乐“埋单”

相对于具体的商品,今年“双11”,王莹更偏向于购买“体验型”商品。作为一位家有“二孩”的职业妈妈,王莹为家人购买了一个季度的“做饭”服务。对方会根据家人需求准备好菜谱,按照需要的频率来到家里做饭,从备菜到饭后“一条龙”服务,味道不输餐馆。对于王莹而言,花钱买“做饭”服务能够解放双手,同时在自家做也能吃得更健康,增强生活的舒适度与幸福感。

和王莹一样购买体验服务的不算少数。工作刚满一年的李自刚在“双11”活动中购买了两个月的头部按摩卡和打折的游乐园年票。“我很享受在工作一天之后去按摩,可以有人为我提供服务,缓解疲惫的状态。”

游乐园年票则是为了获得“单纯的快乐”。“买了年卡后,节假日可以不用预约,想玩多久过山车就玩多久。仅仅是去游乐园坐着发呆看夕阳,都是特别美好的体验。”李自认为,相对于商品,体验型消费虽然没有获得拆快递的实体快感,但能够“预约”美好的时间和心情,“为快乐埋单”。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艳指出,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与行为经济学家Thomas Gilovich教授曾提出,新的消费决策类型可以划分为体验性消费与实物性消费两类,体验性消费是无形的过程与经历,是有限时间内的感受与享用;实物性消费则看得见摸得着,强调对商品的“保存与占有”。其中,体验性消费比实物性消费带来的快乐体验更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