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平湖金丝娘桥——温州苍南沿浦

2022-11-21 12:00:09 作者: 嘉兴平湖金丝

  浙江,因海而生,面朝广阔东海,坐拥6000余公里的海岸线。

  这漫长的海岸线忽断忽续,虽说有海,但人们一度难以亲海,有些海塘也是“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

  2020年起,浙江启动实施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民生大事——海塘安澜千亿工程。

  何为海塘安澜,就是取海塘是保护浙江安澜的重器之意。

  简单说就是,把现有海塘修固并大幅度加宽,提高防御潮水等级的同时,将其晋升为海塘景观大道。

  “类似美国1号公路那样,以后,我们的海塘除了安全防潮功能外,还是人们休闲健身骑行游玩的打卡地。”浙江省水利厅海塘专班负责人涂成杰站在规划图前向我们描绘十年后的蓝图,“从浙北平湖到浙南苍南,沿着2000公里海塘,可以一路骑行或开车,一路欣赏海景,一路品尝海鲜,多么美好惬意!”记者 陈文龙 摄影 黄捷

  三门湾畔搞小海鲜养殖盖楼买车

  叶才利,今年53岁,土生土长的台州三门人,从小长在海边。

  这里地处我国“黄金海岸线”的三门湾畔,三门县内275个行政村,有一半以上养殖水产,共有20多万亩养殖海塘,享有“浙江第一海产养殖大县”的美誉。

  叶才利是三门县健跳镇龙潭村的村支书,在区划调整前,这个村叫六敖镇三岔村。

  他家承包上百亩海边滩涂,养殖了青蟹、南美白对虾,吃货们听听,都要流口水了。因为海鲜价格稳定,10年间,他与村民合伙,不断扩大滩涂的养殖规模,年平均收入超过30万元。

  如今,家里盖起四层高洋房,前后买了2辆小汽车,他还规劝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在外打拼压力太大,回家跟老爸一起搞海鲜养殖,过过日子还惬意些。

  带给叶才利底气的是,这里有浙江首条标准海塘——全长约10公里的六敖北塘,正是有了这一海塘的庇护,“靠天吃饭”的风险大大降低,海边人家将海水引入塘内,搞起了小海鲜养殖。

  “有了标准海塘保护后,我们开始利用海水养殖挣钱了。” 叶才利回忆说,“我们这个村现在合并后有600多户2000多人,六成以上村民靠养殖海鲜致富,养殖面积超过3000亩,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户户盖起二层以上小洋楼,七成农户家里用上小汽车,成为三门县小康村。”

  而20多年前,这里还是有名的贫困村,200多户人家大多是茅草屋,六成以上靠外出打工谋生,周边姑娘也不愿嫁到这里,那时村里打光棍挺多的。

  海边人家曾饱受海水之患

  作为海边人家,叶才利他们曾饱受海水之患。

  1997年8月18日,三门遭遇了建县以来的最大一次台风。“全县147公里一线海塘坝,决口1022处,满眼望去,汪洋一片!”三门县水利局工作人员说。

  叶才利对于这次台风,至今印象深刻,他回忆说,当年的11号强台风(当时台风没有名字)大风、暴雨、大潮三碰头,使得海水倒灌,冲垮了土堤坝,村子被海水淹没的最深处有3米多,千亩桔园和良田盐碱化,村里很多土房子倒塌,村民们不得不寄居到亲戚家。

  当地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海塘也毁于这次台风。这个海塘是用泥土垒起的简易土堤坝,由于没有水泥,又被戏称为“赤膊塘坝”,但凡碰到大台风和天文大潮日,海水就会漫过土堤坝,导致庄稼良田受淹。

  那年,叶才利已经成了家,仅靠种庄稼和果园还不足以维持家用,要去周边打工,家庭年收入不超过6000元,“记得那时靠父母积蓄,盖上一层砖瓦房子,还属于村里最好的房子之一。”

  这次台风共毁坏了浙江700余公里的海塘,导致全省死亡2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200亿元,占当年全省GDP的4.26%。

  举全省之力建造千里海塘

  灾后两个月,1997年10月28日,省政府在三门召开标准海塘建设现场会。如何把海塘修得牢固,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浙江发出了“全民动员兴水利,万众一心修海塘”的号召,决心举全省之力,出资出力,用3-5年的时间,建设沿海千里高标准海塘。省政府主要领导在现场撂下一句“狠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标准海塘建好。

  所谓标准海塘,也就是按照防御多少年一遇的潮水和风浪,设计出来的海塘。为达到防御标准,水利技术人员在试验大厅里面,用鼓风机、水槽模拟台风和潮水风浪,做了无数次试验才确定下来的。

  然而,想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按照当年造价,修建1公里50年一遇标准的海塘需要400多万元,千里标准海塘总共需要资金50多亿元。资金尚有缺口怎么办?

  除省财政按平均每公里100万元补助外,省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标准海塘,许多沿海县(市、区)则决定,3年内不建办公楼,不买小汽车,过紧日子修海塘,在50多亿元建设资金中,80%以上由当地政府和群众自筹。各行各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千百年来,浙江沿海海塘一直是土石塘,甚至是土塘为主,更无标准可言,延续“屡修屡毁,屡毁屡修”诟病,但反映出浙江人认真生活的渴望。

  上世纪90年代末,浙江兴建海塘工艺上有所创新,用工字块、四角块,混凝土(预制块)筑起来的海塘结构断面,起到消浪稳固作用。

  通过5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到2002年底全省共建成标准海塘1280公里,一道“海上长城”屹立在东海之滨。

  标准海塘防御台风减灾效益超100亿

  作为中国受风暴潮侵袭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浙江一度因潮水导致巨大的经济社会损失。

  “七山二水一分田” 让浙江沿海每一片平整的土地都格外珍贵,任何一处海塘决口,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奔涌上岸的海水会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多年建设成果化为乌有,成片的良田被盐碱化。如果没有海塘,就很难在沿海地区生存和发展。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