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_ 古代科举考试分级取士详解
科举,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而完善于宋朝。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广为人知的对于文化改变命运的诗句,都源自于宋朝。可以讲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地位之高,赵宋一朝可谓是空前绝后。
科举制度不但为“穷人家孩子”,提供了一条改变命运的光明大道,更是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官僚世袭这一政治弊端,从而起到了进一步加强皇权集中的目的,这是帝王们真正喜欢的。
当然,科举之所以能打击士族做大做强,仅仅是解决了官僚世袭问题,并没有根除士宦特权问题。
因为士宦特权是吸引知识分子为皇帝所用的筹码,更是封建社会严苛等级制度的根本,这同时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制度的根本原则之一。因此科举只能为这一制度服务。
上图_ 魏晋士族
既然世袭制度已经被打破,那么能否延续甚至超越父祖辈的成就就得凭本事“考”来,因此那些官宦之家特别重视对子弟们的文化教育。以此寄希望于子孙后代能够持续金榜题名,保持家族名望,这也促成了“家风文化”的形成,这对于君子品质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了,并非投资教育以及寄予希望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对于那些落榜,又纨绔之徒,致使家道中落,是完全正常的,因此原本的官宦之家“富不过三代”更并非鲜有。
同时,相对贫弱之家族,也可以举全族之力,给予年少子弟们尽可能好的文化教育,期望期间终能出一二才子能够光宗耀祖,从而改变家族命运。
实际上“富不过三代”还有后一句,就是“穷不过五服”,这也是穷人为之奋斗的原动力。
应该说,科举被给予了太多,非拥有绝对特权阶层人民的希望。
上图_ 《明状元图考》
上图_ 清代举人官职牌
通过上文综述,“富不过三代”与古代封建社会制度有很多关系,当然其中的个人因素也不容忽视。
然而另一方面,“富不过三代”也并非完全如此,由于特权阶级在封建社会的持续存在,“富不过三代”的社会普遍规律并不适用于这类人群。而更是由于不劳而获的财富,使得这些特权阶层逐渐沦落为社会与国家的蛀虫,更成为了吸食民脂民膏的魔鬼。这也是封建王朝周期性轰塌原因之一。在笔者看来,这些都值得当代人乃至当今社会引以为戒。
文:王金百
参考资料:《简读中国史》 张宏杰/著 岳麓书社出版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