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第2窟位于东崖下层,建于西夏。洞窟的开凿仍沿袭唐以来的覆斗形形制,窟内壁画保存西夏原作,正中佛坛上骑青狮的文殊等塑像经清代重修。洞窟的开凿年代属西夏(公元11—13世纪)。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以兴庆府为中心,统一西北小区域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建国190多年,是古代西北地区非汉民族政权中历时最长的一个。西夏建国后,大量吸收中原汉文化,尊孔崇儒,并仿照汉字创立了西夏本民族的文字—西夏文,而且西夏两代帝王李德明、李元昊都是佛教的崇信者。西夏王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佛教艺术作品。榆林窟第2窟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洞窟。
洞窟内,覆斗形顶的中央绘团龙藻井,从构图到绘画都很有创意,其南北壁绘有说法图,在西壁门两侧各保留了一幅水月观音画像,其绘制之精美,是西夏壁画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敦煌石窟水月观音画像中最精美的,经常被人们所称道。
水月观音画像在敦煌壁画中出现了许多幅,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以及肃北五个庙中,现存五代、宋和西夏绘就的有二十七幅,在晚期敦煌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水月观音是观音的三十三种化身之一,因其所绘观音静观水中月而得名。“水月观音”为中唐时宫廷画师周昉所创,由于这种新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广为流传,甚至传入朝鲜和日本。据说供奉水月观音像可消灾去祸,也是水月观音广为流传的一个原因。
北壁所绘这一身水月观音,在月色朦胧中正悠闲自若地静座在宝座上,犹如一位华贵的贵夫人,身靠山石,山后有竹林环绕,观音被笼罩在透明的光环中,正昂着头,望着天边那轮被云彩遮挡的弯月,面前有流水淙淙,水中盛开着朵朵的莲花,似乎正沉浸在这个月夜幽静的世界中凝神遐思,又似乎聆听着世间的疾苦,以慈悲的胸怀随时去解救受苦受难的人们脱离苦海。在画面右侧正中还绘制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善财童子,正腾云驾雾的赶来向观音朝拜,右下角绘出的是有名的唐僧取经图。
整个画面是以一种清新淡雅的石青,石绿等冷色调来表现,显得宁静素雅。这里的水月观音画像不仅仅是作为人们礼拜的对象,而且也成了人们欣赏的对象。人们看到这样的画面可领悟到一种深旷清净的意境,这种意境似乎能使人丢弃心中的一切杂念,陷入凝神遐思之中,这是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这样的一种意境,这样美妙的世界,怎能不打动每一位虔诚的信徒,怎能不去信仰和崇拜呢?这幅画以刻意表现出的色彩与形象美来吸引人们,恰恰符合了封建社会文人及“禅宗”思想所追求超然浊醒,远离尘嚣的情趣和意境,也将“佛国天界”借助于画匠之手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史传唐代名画家周昉善写水月观音像,诗人白居易看到后惊叹不己,并为此属诗:“净绿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下,万缘皆空。……”
在门南侧还保存了一幅水月观音,也很精美,但画家笔下的这幅水月观音与另一幅相比又截然不同,特别是画中的岩石,翠绿和云彩等具有浓厚的装饰性,而且对称统一,画中描绘山水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南宋山水画技法特点,堪称佳作。
来源:敦煌研究院,作者:朱晓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