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献侯及其子嗣对代地始终心存芥蒂,而代人对邯郸也毫无认同感。在若即若离之间,赵国成为名列天下的诸侯,进入了战国时代。
赵氏立为诸侯后,对外扩展始终盯在中原方向,北疆的代地被日益边缘化,很长时间内几乎在史书上消失。
直到赵武灵王时期,代地重新回到了赵国的主舞台。先是燕人进犯代地,赵武灵王亲自领兵,从邯郸出发进行救援,成功击退了燕军,保住了代地,代地和邯郸的关系至此开始缓和。
后来赵国的发展方向发生战略转移,赵武灵王放弃了中原诸侯间的争霸,转而对付位于腹心的中山国和西北的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而要完成这两大战略目标,代地都不可或缺。
代地位于中山国之北,代地可以和邯郸相互呼应,对中山国进行南北夹击,如此事半功倍。而欲征服西北游牧部落,地近草原且盛产骑兵的代地又是最佳的前进基地。除此之外,代地地接燕国,一个强大的代地可以威胁燕国的侧翼,从而为邯郸的后院提供保护。赵武灵王自然很是看重代地,数次亲赴代地,弥合两地关系,代地和邯郸就此重新成为一个整体。
赵武灵王时期,代地在赵国举足轻重,很好地完成了夹击中山和远征楼烦的任务,赵国也因此拓地千里,声威大震。
然而随着赵武灵王的离去,赵国的战略目标重新投向中原,代地再次消失在舞台。
代地的这次失宠仍然和惨烈的政变有关,赵武灵王为了集中精力发展军事,将王位传给了次子赵何,是为赵文惠王。然而没多久他又后悔了,觉得亏待了长子赵章,赵武灵王于是打算另立赵章为代王。赵武灵王此举不仅仅是要补偿长子,也有进一步提高代地的用意,继续拓展赵国的北部空间。然而赵武灵王的分国之举遭到了赵国权贵的集体反对,最后在沙丘之变中,赵武灵王和赵章全部死难,代王也就无从说起。
赵国失去了一代雄主,但也免于分裂。
在武灵王时代,代地再次被边缘化。代人怀念武灵王时期的光辉,对赵惠文王的弑君弑父行为很是不满,新朝的君臣也对武灵王拥泵集聚的代地怀有戒心,代地与邯郸的关系急转直下。
但即使没有代地做依托,赵国仍然迎来了兴盛期。此时魏、楚业已衰落,齐国也在乐毅伐齐后一蹶不振,此消彼长之下,赵国成为东方第一军事强国,成为山东诸国抵抗秦军东侵的中坚。终于赵国与秦国迎来了决定天下走势的长平之战。
赵秦两国都是倾国而战,两国几乎动员了国内所有壮丁,然而始终没有代地军队参战的记录。长平之战旷日持久,不可能是代地来不及救援。四十余万赵军全军覆没后,秦军兵围邯郸,赵国命垂一线,赵人不停地向山东五国求救,却仍然没见代人南下支援。唯一能解释通的是代地与邯郸离心离德,赵人赌国运时,代人选择隔岸观火。
秦人似乎也清楚代人与邯郸的微妙关系,秦军夺下晋阳后,径直向东翻越太行山攻击邯郸,并没有向北扫清侧翼威胁的举动。事实上代地的军事实力并不弱,大概在同一时期,边将李牧曾在代地动员了十五万士兵对战匈奴,还取得了歼敌十余万的战绩,代军的战力可见一斑。
李牧击匈奴之战
残存的赵氏宗族逃向代地坚持抵抗,带头的正是末代赵王迁之兄赵嘉。赵嘉被支持者拥立为代王,向国人宣示抵抗到底的决心。代地很快汇聚了大批赵国遗民,和临近的燕国抱团取暖,共御强秦。
秦人或许是看不上偏远的代地和燕国,占领邯郸后,秦军兵锋南下,进攻魏国和楚国。等魏国和楚国相继沦陷后,十分天下秦有其八,代国和燕国作为秦国最后的敌国,再无幸存之理。公元前222年,秦军主力北上攻代,代国在坚持了六年后最终亡国。
代地或者说代国有一点很有意思,代地纳入赵氏领地后,第一任主官是赵襄子的儿子赵嘉,而赵氏代国的最后也是唯一的国主也叫赵嘉。历史就是如此神奇,有的时候巧合的令人发指。冥冥之中,或许老天给赵氏和代地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吧。
然而就算代地需要应付匈奴的威胁,也决不至于抽不出一兵一卒去支援国都。代人的见死不救,邯郸自然也是看不惯,邯郸和代地的关系降到最低点。
秦军围攻邯郸之战最终被山东诸侯联军解围,赵国前后损失五十余万兵丁,领土又被秦军多次扫荡,民生凋敝,元气大伤。燕人趁火打劫,袭扰赵国。然而赵人凭着仅剩的老弱病残,屡败燕军,甚至能反攻进燕境,逼燕人割地赔款。赵人表现的实在过于神奇,以致于令人无法相信,最大的可能是代地军队参与了反击燕国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