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个人成就碾压诸葛亮,知名度远不如后者,只因“跟错”老大

2020-07-23 23:16:35 作者: 王猛:个人成

王猛打击豪强,政绩卓著,升为侍中、中书令京兆尹。京兆尹是管理京都的行政长官,其任务比之治始平县要艰巨得多。因京都是皇亲国戚所居之地,违法乱纪更其严重。皇太后的弟弟无恶不作,王猛就将其逮捕,并且杀之,陈尸于市。御史中丞邓羌,性耿直不挠,与王猛通力合作,数旬之间,贵戚豪强被杀的有二十多人,于是百僚震肃。

特进樊世是氐豪,过去有大功于苻氏,居功骄傲,曾当众辱骂王猛,又在苻坚面前抗拒苻坚的命令,并与王猛争论,王猛责其目无天子,这人竟挥拳要打王猛,被左右制止后,便出丑言大骂,苻坚由此发怒,命斩之。如果没有苻坚的全力支持,王猛也是难安于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治国才能的。

王猛主政期间,从上到下实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前秦出现了一派崭新气象"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

苻坚取得政权时,大秦国只不过局处于关中一隅,当时北方割据政权林立,它处于四面受敌的地位。由于苻坚与王猛君臣一心,协力治国,兵强国富,在与群雄逐鹿中,愈战愈强。王猛经常统兵征伐,每战必胜,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天赋,在他生时已基本统一了北方。

由于王猛的文治武功,苻坚对他的评价极高,不只"比拟为孔明",还认为超过了姜太公。他经常嘱咐太子宏等说:"你们侍奉王公,就要象奉事我一样。"由此就能看出来苻坚对王猛是极为看重的。

三、风云际遇既相同又相异

刘备与诸葛亮,苻坚与王猛,他们两对君臣都生长于乱世,这也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因而都有机会逐鹿中原,各得行其大志,施展其雄才。当然,他们之相遇,能够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还由于刘备和苻坚都是英明之主,知人善任,而诸葛亮王猛也都善于择主,且都有大才又忠心辅主,所以能君臣合契,为共同的事业而英勇奋斗。

这两对君臣内貌各有其相同之处:

刘备和苻坚都胸怀大志,为统一天下为已任;孔明"每比自管仲、乐毅",王猛则"博学、好兵书","怀有佐世之志"。

各自外貌也有相似之处:刘备是"垂手过膝",苻坚也是"臂垂过膝";孔明身长八尺,王猛是"瑰姿俊伟",都长得一表人材。

而且这两对君臣的结局也相同,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执意要伐东吴,最终猇亭之战几乎全军覆灭,使蜀汉从其顶峰上跌落下来,最后死于白帝城;苻坚也不听王猛生前的劝告,急于伐晋,在淝水之战遭到惨败,前秦迅速瓦解,苻坚也被羌族首领姚苌勒死于五将山。

孔明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王猛则在苻坚伐晋前病逝,他俩虽都各辅助其主登上皇帝宝座,但都出志未酬,能实现其统一天下的愿望。

这两对君臣各有其相同之点,也各有其相异之处。诸葛亮、王猛都是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也各有其长短。

比如王猛不仅是军事家,他还是一员猛将,他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功显赫;诸葛亮虽能以弱小蜀国抗击强大魏国,并向其发动进攻,使司马懿"畏蜀如虎"不敢窥视蜀国,但五出祁山,劳而无功,对比之下在军事成就上则逊于王猛。

而诸葛亮在运用政治手段取得的成就则胜过王猛,孔明征南方,是以"攻心为上",七擒七纵孟获,以服其心,使"南人不复反";王猛虽能使北方各族归降前秦,主要以武力征服,杀伤过多,各族其实心里并不服,这也就是淝水之战惨败后,各族首领纷纷叛变最主要的原因。

在刑法方面,王猛和孔明是一致的,他们都主张"乱世用重典",但孔明能"不因情废法,执法不忘情",使法严而民无怨;王猛则执法过于严苛,使得前秦内部也常有怨气。因此,尽管蜀汉屡战战败,仍人心齐,政权也相当巩固;前秦则经淝水之战战败,人心本就已散,所以政权迅速垮台。

这两对君臣的关系固然有如鱼之得水,但也是有所差别的。

在刘备的生前,军政大权都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诸葛亮只不过是个谋主而已,刘备并非都听孔明的话,如刘备在征东吴惨败逃回白帝城后,诸葛亮曾说"有法正,不致于此!"可见,诸葛亮在军事方面对刘备的影响力还不如法正,所以诸葛亮因自己不能劝阻刘备伐吴而以为憾事。

苻坚则军国内外万机之务,事无巨细,都由王猛裁决。苻坚尝感激地对王猛说:"您日夜操劳,忧勤万机,我可以放心悠哉游哉的过日子了。"

王猛病逝之后,苻坚悲痛万分,他伤心地对太子宏说:"老天爷不欲我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这么早就夺走了我的景略啊!"足见苻坚对王猛是多么信任和见重!王猛和诸葛亮相比王猛得到的信任多些。

王猛的历史功绩并不逊色于诸葛亮,为什么后世依然将诸葛亮封神,王猛之名却寂寂无闻?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一是《三国演义》已经把诸葛亮的神奇形象演绎到极致,二是王猛所效力的乃是异族统治者,不符合传统士人的三观,没跟对一个好“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