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才子都有谁?他们的结局最终如何?

2020-07-23 22:16:16 作者: 江南四大才子

吴中四才子,即江南四大才子。最早见于《明史》:“徐祯卿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成化、正德年间,江南地区盛行以“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七人)为首的摹拟、复古之风,而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却是特立独行,不讲复古,卓然自立,以抒写性情的诗句为第一义,颇为难得。

同时,徐祯卿虽在前七子之列,但却也并非只讲复古,所写的诗句有颇多是为佳作。故此,时人就将徐祯卿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这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才子,合称为四大才子,而因这四人都生活在江南的苏州地区,故称“吴中四大才子”。

说起唐寅,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但若是说起他另外一个别称,那恐怕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啦!他就是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电影中的男主角唐伯虎,没错他就是电影中那位搞笑而又痴情的唐伯虎。

历史上,唐寅也确是一个风流的多情种,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当然,唐寅他的命运,却没有电影演绎的那般是一个合家欢的结局,反而是很悲惨。

作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存在,唐寅的才学是毋庸置疑的,可谓是才华横溢。28岁时,他就在科举考场上就连中二元,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成为案首;弘治十一年(1498年),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成为解元。能在万中挑一的科举考场上,取得如此耀眼的权力,这足以彰显唐寅的才华横溢。

但是,唐寅虽才学惊人,可行事太过轻浮,文徵明曾在信中跟唐寅说道:“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大意就是唐寅呀!我父亲说你有才情,但为人轻浮,若不改正,恐以后一事无成。文徵明的父亲说的没错,正是他的性情,最终断送了他的前途。

唐寅的性情太过狂傲不羁,也太过轻浮。他这种性格,早在乡试时,就曾吃了一个大亏。弘治十年(1497年),唐寅参加录科考试期间与好友张灵宿妓喝酒,放浪形骸。此事,被向来十分厌恶这种行径的提学御史方志得知后,他就让唐寅名落孙山,让其不得参加乡试。后来,在苏州知府曹凤,及苏州的名士文徵明的父亲文林、沈周、吴宽等为其求情下,方志这才同意唐寅以“补遗”的形式去参加乡试。

此事过后,按理说其放荡的性情应该要有所收敛,可唐寅却并没有,他反而是越发的放荡不羁。最终,他为自己的不羁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考前用金币向程敏政乞文),坐罪入狱,贬为浙藩小吏。自此,唐寅是大受打击,丧失科场进取心,退出官场,游荡于江湖之中。

最初,因唐家家境富裕,所以唐寅倒是能随心所欲的想干嘛就干嘛,周游于闽、浙、赣、湘等地。但是,随着唐家主心骨的相继逝世,唐家自此家道中落。在没有家族财力的支撑下,唐寅只能是靠卖画维持生计。

明嘉靖二年(1523年),这年秋天,应好友邀请,唐寅前往东山王家,在谈笑风生之间,突看墙上挂着的苏东坡一诗:“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触景伤情,回想起这坎坷、贫穷的后半生,唐寅是好一阵悲伤,告别回家后,从此卧病不起,不久就结束了自己凄凉的一生,享年五十四岁。

文徵明,“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相比于唐伯虎早年在考场上的春风得意,文徵明的科举考场上并不得意,生平九次参加乡试均不中,直到嘉靖二年(1523年),也就是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才以岁贡生的身份获得翰林院待诏一职。

年少时的文徵明,可以用愚钝来概括,8岁时文徵明还不会说话,直到11岁时,他才开口说话,因此一度有人怀疑他是白痴,但是他的父亲文林却坚信他能大器晚成,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自弘治二年(1489年),他开始跟随沈周学画后,在画途上,随着文徵明画术的不断提高,其名气也逐渐打开,越来越多的人,将他视为大家,终是“大器晚成”。

嘉靖二年(1523年),文徵明以翰林院待诏的身份入仕,在朝期间,因其名声在外,所以备受嘉靖的重视,先是参与了《武宗实录》和《宪皇帝实录》的编纂,还作了皇帝侍讲。但是,因文徵明为官太过刚直,不阿谀奉承,也不参与党争,所以在朝堂上,他是饱受其他大臣的打压,最终忍无可忍,又心灰意冷下,文徵明于嘉靖五年(1526年)辞官回乡。

回乡后的文徵明,在家以文墨自娱,不问世事,以卖画,为他人写墓志铭为生。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为御史严杰母书写墓志时,还未写完就突然病逝,享年九十岁,是“江南四大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

祝允明,其家世是四大才子中最为显赫的,他的外祖父就是“夺门之变”中拥立英宗复辟用功的最大功臣之一徐有贞,因复辟有功,官至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当然,因祝允明长大成人时,他的外祖父徐有贞早就驾鹤归去,所以他并未因其外祖父的权势,从而得到一丝的好处。

祝允明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智慧和能力,他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就已博览群书。但是,因明中期之后的官场是极为的腐败,加之祝允明心气又高,不屑于去靠趋炎附势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他虽聪明,但在科举一事上,却是接连遭受重创。七次参加会试皆不第,直至儿子祝续都中了进士,他都依然不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