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西北部一个古城建设用砖与北京城为同一窑,为何此城现已消失

2020-07-24 22:16:28 作者: 山东西北部一

在生产力和交通都不发达的远古时期,人们如果想要生存下来,就必须聚集起来抱团取暖,也必须在聚集地周围建起高大的石墙、土墙或者木墙来保护自己,这就是后世城墙的雏形。到了周朝甚至对城墙的形制和规模也有了严格的限制“匠人营国,方九里”。

济南府城图

不过到了后来,随着我国国土面积的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以及州、郡、府、县等形式多样、层级繁多的行政管理方式的不断涌现,出现州城、郡城、府城、县城等多种多样的行政区域管理治所,虽然孔子一直提倡“复礼”,但也已经无法严格按照周朝的建城制度来套用了。但是不管怎么样,到了明清时期因为经济、人口等因素,各级城市的规模也差不多固定了下来,例如府城一般为十里至十二里的周长,州城一般为七里至十里的周长,县城一般为三至六里的周长。

东昌府城

以明末清初的山东省为例,济南府城周十二里有奇,兖州府城周一十四里二百步,而东昌府城却仅周七里有奇。明朝和清朝初期东昌府还管辖临清州,此时的临清州城却是周围九里有奇,比东昌府城规模还要大。不但这样,临清因为运河而逐渐兴盛起来,到了明弘治二年(1489年)“城西及南隅,商贾丛集,自弘治而后,生聚日繁,城居不能什一”,州城里已经装不下这么多人了,在州城外西部和南部临运河的地方还形成新的居住、商业空间,后又加上明正德五年以刘六、刘七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对临清的袭扰,于是就在在会通河与砖城之间掘堑濠、筑土围,“以卫商贾之列肆于外者,延袤二十里,跨汶卫二水”,修建了名为“边城”、亦名“罗城”的土围子,长二十里,并且跨越了运河和卫河,拥有水、陆6个门。这样一来,临清的城池建设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上级东昌府城。

红色范围为砖城,黄色范围为土城

上个世纪60年代末卫星地图上的临清砖城及土城

临清城池的周长不但比东昌府的府城以及其他州城、县城要长,在高度、宽度上也比起其他城池要高大、雄伟,比如东昌府城高三丈五尺,基厚二丈,临清州城则高四寻(八尺为一寻,为三丈二),基广三寻(二丈四),除了府城之外,再没有能够和它相比的了。

清朝大运河图上的临清地图,红圈为土城

另外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城墙的材质上,是其他的州、县城甚至是府城也无法相比的。

据清朝初年编撰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的数据,东昌府其他的州城、县城城墙均为土质,而临清州城为砖城,并且这个砖城还有个特点,就是所用城砖是和北京城出自于同一片窑厂,这样的待遇甚至连府城东昌府也没有享受到(据《重修东昌城记略》记载:洪武五年,守御指挥陈侯镛,始甃以砖石,周七里有奇。而临清砖被工部设置专门衙门当做贡砖督办则始于永乐年间。)

临清城砖

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土质好,细腻无杂质,沙粘适宜,用这种土烧出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二是运输方便,其砖窑设置在以临清为中心,北到今天德州市的武城县、夏津县,南至现在河北省馆陶县境内,城砖烧好后即可通过卫河(今称卫运河)运输至京;三是因烧砖是一种群体性行为,比如:《馆陶县志》记载馆陶县境内有三座窑厂,都是由周边相邻府、州、县的人来烧砖,窑厂的土地也属于有烧砖任务的县,南馆陶厂属于由东昌府所辖州县及平山等卫、马栏厂(由尖冢镇往南)属于广平府所辖广平等六县共十四座窑、拳儿厂(今属临清)属于广平府管辖的成安和肥乡两县共八座窑。正是因为这些窑厂需要各县派出徭役进行集中劳动,容易滋生事端,如果不慎就会酿成大乱,而临清是卫所重镇,拥有重兵,就可以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

清朝临清城池图

临清因为拥有这些优势成为了北京城贡砖的生产地。在永乐年间,由工部营缮员外郎、郎中甚至侍郞到临清,督征山东、河南、直隶、河间诸府在临清建窑厂事宜,每年需要运到京城贡砖百万。所以也就有了“先有临清砖、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曾有清代康熙时江南文士咏诗:“秋槐月落银河晓,清渊土里飞枯草。劫灰助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

临清州志记载的工部督征临清砖的机构

临清的几个窑厂

馆陶的几个贡砖窑厂

也正是沾了烧制贡砖的“光”,临清城所用城砖也是来自于这些窑厂,每砖都印有“临清城砖”字样。当然,为了避免“逾制”,临清的城砖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的,比如烧制时用分窑烧制,城砖个头上也仅有一尺三寸五分、宽七寸、厚三寸,而“贡砖”则长一尺五寸,宽七寸五分,厚三寸六分。临清城所用城砖比起“贡砖”要小一圈。此外贡砖的价格为每块二分七厘,如果烧制的砖发哑者仅按一分计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