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濡须之战"的另一战场,山越配合曹操,被贺齐、陆逊平定

2020-07-24 22:15:34 作者: 第三次"濡须

在汉末三国时期,淮南地区是曹操和孙权,或者说曹魏和东吴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淮南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孙权进攻曹操的主要城邑是合肥,而曹操进攻孙权的主要地点是濡须。曹操在世的时候,为争夺濡须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下面小编要聊的是第三次"濡须之战",在曹操与孙权对抗的正面战场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战场:山越势力配合曹操作乱,被贺齐和陆逊平复。第三次"濡须之战"的历史背景

第三次"濡须之战"发生在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到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前两次分别发生在建安十七年到十八年(即公元213年)和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

这里值得说明一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对第二次"濡须之战",也就是公元213年的记载过于简略,只有"公征孙权"之类的记载,没说具体的地点,有人就将这次战役排除在"濡须之战"外。不过根据《甘宁传》中的时间顺序来看,这次战役的地点确实是在濡须,就是甘宁"百骑劫营"的那一次。

在四年的时间里,曹操对孙权发动了三次"濡须之战",可以看到曹操对控制濡须水这个目的的欲望。濡须水连接巢湖与长江,如果控制了濡须水,曹操就可以从巢湖、濡须、长江进入江东。这样看来曹操对江东的进攻欲望还是很强烈的,后面曹魏建筑合肥新城,又将扬州的重心迁至到寿春,就放弃了进攻采取守势。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三次"濡须之战"发生的时候,曹操集团的势力应该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顶峰。在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曹操进入关中消灭了"关中十将",实际控制了关中地区;次年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消灭了张鲁控制汉中,对刘备造成巨大的威胁。另一方面曹操篡夺汉室的进程也非常顺利,在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进位魏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

这个时候曹操几乎是占据了整个北方,相对于益州的刘备来说,进攻孙权的交通更加方便,孙权对曹操的威胁也更大一些;另外在建安二十年曹操进攻张鲁的时候,孙权还趁淮南空虚进攻了合肥,就是张辽"八百破十万"的著名的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进攻合肥虽然失败,但是这种局部地区不对称的兵力对比也给合肥带来了相当大的威胁。曹操不久后进攻孙权,可能也是对第二次"合肥之战"的回应。曹操煽动鄱阳以及丹阳三县

第三次"濡须之战"中,曹操和孙权互有胜负,整体上处于一种对峙的状态,不过曹操稍微占据上风,后来孙权还派都尉徐详向曹操请降求和。虽然曹操在场面上获得了胜利,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在淮南地区获得突破、打开局面。和之前两次"濡须之战"差不太多。关于第三次"濡须之战"的正面战场,小编就不再多说了,下面主要说一说它的另外一个战场,就是陆逊、贺齐与山越首领尤突的战争。

在江东境内有一种比较顽强的势力,就是山越势力,他们分布于丹阳、鄱阳、吴郡、会稽等多山的地区,依托艰难险阻的地理环境,与江东集团的统治进行长期的抗争。山越的问题直到东吴后期还没有解决,在孙权时期力量更强,对江东集团造成的威胁和阻力也更大。第三次"濡须之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

在第三次"濡须之战"中,曹操煽动"鄱阳民"尤突,利用自己控制汉室的政治影响力,给尤突等人印绶,让他们起兵在江东捣乱。另外丹阳郡的陵阳县、泾县、始安县也起兵与尤突呼应。这里要说明一下,始安县或许存在问题。

《后汉书·郡国志》和《三国志辞典》确实有始安县的记载,不过是在荆州零陵郡,具体位置在今广西桂林市。第一、刘备和孙权已经进行"湘水之盟",零陵郡是在刘备的势力范围内,和孙权没有关系;第二、零陵郡的始安县距离鄱阳、丹阳或者濡须太过悬远,很难与尤突或者曹操产生紧密的配合。所以在《三国志集解》中对始安县也产生了质疑,认为可能是丹阳郡安吴县的讹误。陵阳、泾县、安吴三县处于山岭之中,位置相近,小编认为这个说法应该是合理的。贺齐、陆逊消灭尤突

当时孙权、吕蒙等人都在濡须前线上,应付鄱阳以及丹阳三县叛乱的江东将领是贺齐和陆逊。贺齐的资历要早于陆逊,他从孙策时期就加入江东集团,与山越势力进行了多次战斗,当时的身份是新都太守、奋武将军。其实新都郡的划分,也是为了应对山越势力的需要;而陆逊的资历要浅一些,不过也消灭了会稽山越首领潘临,收拢了两千部曲。贺齐和陆逊都有对抗山越势力的经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