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嘉靖从湖广安陆来到京城当皇帝,嘉靖是一位极其聪慧的皇帝,对治理国家有一套自己的谋略,他不宠信宦官,也不轻信大臣,他执政的前二十年,除弊革新,打破传统,体恤工农士商,开创了中兴局面,
转折发生在嘉靖二十一年。
这一年贤臣夏言被严嵩诬陷处死,明代第一奸臣严嵩从此祸及天下,百官对严嵩马首是瞻,朝政日坏,后宫更是暗潮涌动,杀机四伏,一场由宫女发动的针对嘉靖的暗杀行动悄悄拉开帷幕。
深更半夜,宫女用细料仪仗花绳勒住了嘉靖脖子,嘉靖命在旦夕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夜晚,嘉靖去他老婆(之一)曹妃住所睡觉,曹妃住所名叫“翊坤宫”和皇后居住的“坤宁宫”相距不远,皇后对这位曹妃恨得牙痒痒,因为皇帝经常路过她的坤宁宫去曹妃住所安营扎寨。
就在嘉靖和曹妃熟睡之际,一群宫女悄悄潜入了寝宫,带头的两个宫女叫杨金英和张金莲,杨金英伸出颤抖的手,用一条细料仪仗花绳勒住了嘉靖的脖子,打了一个结。
被人勒住脖子是不好受的,嘉靖迷迷糊糊中身体颤动了一下,但由于长期吃丹药又缺乏锻炼,还没来得及喊救命就晕了过去。
嘉靖这一动吓坏了杨金英,她毕竟只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宫女,又是干要人命的活计,慌乱中,杨金英卷起绳索,在原来的结上又打了一个结,这一下坏事了,因为结上打结的后果——死结。
杨金英冷汗淋漓,无论她如何用力,绳结都没有变紧,手忙脚乱之际她忘记了最简单的办法,解开再系,而此时她的慌乱的神态吓坏了站在一旁的张金莲,这混乱不堪的一幕,彻底击溃了张金莲的意志。
张金莲跑去给皇后报信了,皇后得知后话都说不利索了,跑到翊坤宫时杨金英还在用力地拉着绳索,她似乎觉得这个结还不够紧。
皇后亲手解开了绳索,嘉靖被勒受惊,气息将绝,诸御医畏惧获罪,不敢用药。惟独太医院的许绅冒着万死,给嘉靖灌了汤药,嘉靖连吐数升紫血才缓过来。
“调峻药下之,辰时下药,未时忽作声(过了七、八小时),去紫血数升,遂能言。”
天子差点被手无寸铁的宫女活活勒死,这事算是通了天了,但正史对这件事的着墨极少,案件的处理也十分简单。
主犯杨金英,张金莲对罪行供认不讳,还供出了幕后主谋——王宁嫔,王宁嫔是当时后宫重量级人物之一,事情真假无考,反正最终王宁嫔背了这锅,由于是在端妃的寝宫,在皇后的严查下“专案组”发现端妃事先也知道这件事。
至此,明朝后宫中最离奇的宫女刺杀皇帝疑案落幕,历史上称为“壬寅宫变”。案子结了,但疑点重重,王宁嫔是凶手,还是替人“背锅”?
对皇帝下手,是一件高风险的操作,如果没有极大的作案动机,一般人不会铤而走险,看一下史书中记载的王宁嫔的作案动机。
嘉靖大婚后,九年未得子,第二年,嘉靖在钦安殿建坛求嗣,文武大臣轮流值班进香,一直没有效果,嘉靖十五年,道士邵元节等主持祈坛,当年,后宫妃嫔就生了男孩,宁嫔王氏也在这一年为生一儿子,按惯例,她应该由嫔晋为妃。
可嘉靖帝并没晋封她。
宁嫔王氏心存不满,便在嘉靖帝夜宿宠妃曹氏宫中时,指使杨金英将皇帝勒死以作为报复,同时也可把责任推到曹氏身上。
如果宁嫔真是凶手,那么这个杀人动机包含了很大冲动成份,难以让人信服。
我打算换个角度从最大受益者角度来探究一番,
主谋之一的张金莲在发现同伴“打结”不利的情况下,不帮忙也不逃跑,而是直接去找了皇后,皇后立即赶往案发现场,及时“护驾”抢得头功,她借这件事除掉了嘉靖十分宠信的王宁嫔和端妃,巩固了她在后宫中的位置。
这件事的最大受益者是皇后,由此看来皇后也有嫌疑。
嘉靖炼丹修道,残害宫女,宫女为保命自发起义,与后宫的嫔妃无关
嘉靖崇尚道教,不但将道教作为精神支柱,而且还作为治国的依据,为求长命,苦炼丹药,当时她召集了一批十三,十四岁的宫女入宫,采集他们的处女经血,炼制丹药。
为了保持宫女们的洁净,宫女经期不得进食,只能吃一些桑叶,玫瑰花,喝露水,十分可怜,嘉靖一朝,宫女的人数达到上千,这些宫女都是各地官僚机构献给嘉靖的,他们一旦入宫,就和外界失去联系,如同幽禁。
不仅如此,等待他们的还有各种可怕的折磨。
“世宗性卞,待宫人多不测,宫人惧。”——《明宫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嘉靖情绪不稳定,经常大发雷霆,宫里人人自危。
这不是孤证,《李朝中宗实录》更有记载:“若有微过,(朱厚熜)辄加箠楚,因此殒命者多至二百人。”意思是,只要有一点轻微过错,嘉靖就会鞭笞,因此殒命的有两百多人。
如果按照后宫宫女一千人算的话,这死亡率已经达到20%,宫女怎么可能不人人自危呢?
宫女们最终忍无可忍,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发动了“壬寅宫变”,由于事涉宫闱隐私,有损嘉靖“人设”所以正史对这件事忌讳莫深。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