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英雄:护旗手,他们才是战场上的“主角”

2020-07-26 17:49:00 作者: 战场上的英雄

有这么一群人,活跃在战场上,不是手拿神兵利器,而是抱着沉重的旗帜,他们就是战场上的护旗手,旗帜对于战争至关重要,有时候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利。

《周礼·春官·司常》记载:“凡军事,建旌旗。”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周朝已经开始规定,战争的时候必须举旗。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虽然每个朝代没有固定的旗帜,但是每一位将军或者皇帝出征之时,都会有专门的护旗手举着代表身份的旗帜,比如经常在电视剧中看见的某一个旗帜写着一个姓氏,这样以来就知道交战双方是哪两位了。

从周朝开始,战场上举旗已经成为一项约定成俗的规定,万一打起来发现打错了就有伤和气了。

为什么战场上旗帜很重要呢?

第一,旗帜是一种信号。在古代,军队的旗帜一般都是帅旗或者将旗,元帅或者将军是一个部队的核心人物,指挥战斗、排兵布阵都是将领们。那么战场上怎么确定将领们是否阵亡呢?那就要看旗帜,一般护旗手都会跟在将领们身旁,一旦发现帅旗或者将旗倒了,那就表明将领们战死了,那还有打下去的必要吗?这个时候的军队就像失去支柱一样,一盘散沙的任人宰割或者各自逃命。这个时候护旗手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个护旗手不敬业,那么战争也会稀里糊涂的失败。旗帜代表的信号,让冲锋陷阵的军人有底气、有依靠,将领在继续战。同样对于双方军队,夺下敌人的旗帜,就代表着已经战胜了这只军队。

第二,旗帜是一种指挥方式。古代战场,几千人到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在一起厮杀,要想保持军队阵型完好、有战斗,必须有人指挥,但是这么多人靠喊肯定不行,那就用军旗指挥。古代军队像现代军队一样,虽然是几十万人作战,但是也编制成小队,每个小队都有代表自己的旗帜,当护旗手接到总指挥的命令,就开始往指定的地点前进,各个小队按照总指挥的要求有序展开战斗。如果这个护旗手也是业余的,那么他看不懂总指挥的旗语,军队马上就乱起来。几十万人在一起,场面宏大或者说是混乱,没有一个好的指挥,仗是没办法打的。

第三,旗帜表明身份。荒郊野外行军,浩浩荡荡的大军很容易被人发现,如果没有旗帜,谁知道你是谁,来这么多人该不该准备战斗啊!万一炮弹、箭弩、石头都齐刷刷的发出去,才发现是自己人,那岂不是笑话了。有旗帜在,就能够发现这是不是自己人,而且还能避免一些麻烦,比方说,军队旗帜明显,也知道带兵之人是谁,就知道他们冲着谁来的了。

所以,战场上旗帜非常重要,护旗手自然而然属于军队中重点保护的对象,旗在,将在,继续战;旗无,将无,战争不战而败。看电视剧可以发现,如果那个军队投降了,就像把旗帜放倒代表投降,轻易不要把旗帜放倒。

战场的时机瞬息而变,有时候因为旗帜问题,胜券在握的战场,居然因此而败,这样的事件在历史上也经常发生,四面楚歌、无心恋战,都是运用旗帜给敌人造成的压力,轻而易举获得胜利,所以护旗手在战场上才是主角,有他们就代表有希望,就代表能战胜敌方。

历史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因旗帜做工不细被风挂断的事情也存在过,那就是朱棣与李景隆的白沟河大战。

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白沟河进行的作战。建文帝这边的大将是明朝著名开国将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以及燕王朱棣的老部下平安,率军60万人进抵白沟河,想要再次攻打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燕王闻讯,率马步军1O余万人迎战。此次对决,如果只是李景隆带兵,朱棣还有胜利的把握,但是建文帝方还有平安,平安是朱棣的老部下,深知朱棣的用兵之道,换句话说,朱棣在平安面前根本没有可能胜利。

战争一开始,燕王朱棣军队就遭到平安所部万余人伏击,死伤惨重,引军而退。第二天,朱棣又率军渡河求战,平安所部击败朱棣后军将领房宽部,而且李景隆突然挥师绕到朱棣军队背后,实施前后夹击。燕王好不容易坚持到傍晚,敌军又开始进攻,燕王朱棣军队已经被打怕了,随时都有可能被李景隆大军打败。恰巧这个时候,突然挂起了一阵旋风,吹折李景隆将旗,平白无故的起风已经够让人害怕的了,还把将旗挂断了,能不吓人吗?一时间,李景隆军队开始乱了阵脚,朱棣于是乘机以精骑突出绕其后乘风纵火,挥师猛攻,李景隆军队溃散,死伤10余万人。白沟河之战是决定性的战役。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突然挂起来的旋风吹断军旗,使得必败无疑的朱棣反败为胜,真是天意如此啊!

一个旗帜就改变了明朝的发展方向,可见旗帜是如此的重要。心中旗帜不倒,战场所向睥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