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用史诗歌颂英雄人物,为何古代中国却不用史诗赞颂君王?

2020-07-28 23:17:02 作者: 西方人用史诗

所以对那些有着雄伟战绩的君王没有过多的依赖与信奉。所以无论是发展繁荣的诗词歌赋,还是生活家常,都是社会压迫下的不满,官场上的失意与人生的慨叹。三、中国的"史诗"

其实史诗,我国古代还是有的,只是与西方的体裁与内容表达不尽相同。史诗就是最初的口头文学,但是在中国,很早就有了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流行于世,也就是书面文学。

而口口相传的多在百姓中间盛行,比如发展最初的《诗经》等,都是口口相传之后,后人整理而得。但是与《诗经》相同时间段发展的也有文人雅士的书面文学蓬勃发展。口头文学很绚烂,可以通过一件重大的事件,让人们抒发情怀,批判赞扬。

但是书面文学就需要简略得当,要有文采,要方便人们书写。例如周易的《文言传》,内容都是只言片语,并不是让你激情澎湃歌功颂德的。中国另一个源头——楚辞,以及楚辞直接影响的汉赋,在地位上也与西方的史诗相媲美。

比如《国殇》不仅在场面上的描写规模宏大,还带着独有的浓厚的悲怆感,之后发展起来的汉赋,以铺陈为事,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扩大;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之后的发展更是简短却意境深远的诗词过多。

所以不能说中国史上没有对君王的歌颂,没有史诗的创作,相比较之下,只是中国的文人墨客,失意者居多,心系天下苍生,雄伟报复难以施展,所以文字都偏向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其实在少数民族地区对于英雄的歌颂也是有很多的,但是在整个历史的发展中,与西方庞大的史诗体系相比,我国的史诗发展趋于平淡。

四、总结

其实整体来讲,中国文化本身就不是特别重视叙事,文人创作往往强调一个意境,就是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除去文学创作,意蕴的影响甚至延伸至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方方面面。

如文学上"不求甚解",绘画上讲写意不求相像,音乐也是悠扬婉转,追寻意境,甚至在建筑上,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国的诗人们也是十分孤高自傲的,强调意蕴,也强调气节,试想如果史事真的让那些"天子呼来不上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们来写君王们能放心吗?

中国独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成体系的历史记录出现的特别早,所以文字发展比其他各国都要提早好几年成熟。历史记录是一件非常专业又系统的工作,所以有史官记录史事,民间多为传说故事与诗词歌赋。

中国习惯于将历史演绎成文艺作品,并不会去通过文艺作品记录历史,中国还有许多西方没有的,比如律诗,绝句,比如绝句,骈文。在神秘又悠久的大国之中,神灵在百姓心中胜于一切,美好的自由的生活大于现实中的水深火热。

中国人,心中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统治与被统治都有着不可明说的排斥,所以跳过对君王的歌颂人们更向往更加自由的大同世界,所以史诗不会存在中国古时的土地上,诗词歌赋小说记事都是以虚幻手段记叙向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