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孙权刘备在长江赤壁一带与南下的曹操展开战役,且最终以火攻大胜曹操。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此役乃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可以说这场战争是这段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正因为如此,在三国演义拥刘贬曹的基础上,很多人都为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感到惋惜,认为诸葛亮不应该让关羽去守华容道,不然就可以更早的杀掉曹操,成就大业了。
那么,我们根据史实,从大局分析,关羽放走曹操到底是关公义薄云天,于心不忍,还是诸葛亮心中有底,运筹帷幄呢?
关羽作为忠义的化身,在历史上极具盛名,但我们要知道,义气并不能左右这样的大事。刘关张三人桃园结拜,即使曹操曾经对关公那般以礼相待,关羽依旧保护自己的嫂嫂,在得到赤兔马后过五关斩六将寻找刘备。
由此可见,关公之义乃是大义,不会因为自己的私人原因而坏了大事,当年曹操那般以礼相待也不过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华容道这一放可不是大义,一方面,关羽已是立下军令状,更重要的是,这不仅关乎他自己的性命,更是匡扶汉室大业的关键之处。要知道,那可是一个为了达到目标,连亲人之间都会反目的时代,曹操曾经给关羽的,不过是他并不在意的金银珠宝,侯爵之位而已,关羽没有理由如此照顾。由此可见,关公因义放走曹操本就讲不通。
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之后,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出了主战场,在道路中先后遇到了诸葛亮安排的张飞,赵云,糜芳等将,处处击中要害。且诸葛亮此人乃是谋略细致,极其谨慎的人物,明明安排众将都在要害处,却偏偏在华容道这个重要得不能再重要的地方安排了和曹操有旧情的关羽。
当时的情况,随便是张飞赵云中的一个守华容道,曹操怕是都不能活着逃走,难道这真的是诸葛之失,显然难以自圆其说。更大的可能性,乃是诸葛亮故意为之。所以关羽守华容道不应是巧合,而是必然!
赤壁之战时,曹操实力极其之雄厚,拥有号称八十万的二十万雄兵,而孙刘联军不过五万,刘备更是刚刚拖家带口连着老百姓疲于奔命。若不是子龙骁勇,翼德威猛,怕是连家人都难以保全。
如此大局之下,刘备真的想曹操死吗?要知道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的隆中对是这样计划的,先占荆州,后占益州,以此为根据成鼎足之势,再联吴北上抗曹。而刘备借荆州的前提是曹操在,孙权要以刘备为盟友抗曹,曹操一死,孙权定会要周瑜全力攻打荆州。
另外,曹操若死,北方必然大乱且忙于整理,正是孙权北上的大好时机,这时刘备对于他来说就从牵制劲敌的盟友变成了心腹大患。那时的刘备势力对于他,就相当于西凉马腾的关西军对曹操的威胁。这对实力很弱,正在建立基业的刘备乃是极为不利的。
如果曹操不死,逃走了,由于其在北方根深蒂固,亲信遍布中原,他依旧是实力最强的一方,不过是失去了快速统一的可能性。而这样的牵制与拖延,正好符合刘备的心意,这时的刘备为了发展势力,最需要的不就是安定吗?
综上所述,可见曹操若死,乃是孙权受益,而他逃走才是刘备想要的结果。
关于诸葛亮的军令状,三国中最著名的两个便是关羽和马谡,而对比二者我们就会发现实在可疑。
有人说,诸葛亮并未因为放走曹操而以军令状杀掉关羽,是因为刘备的求情:"昔吾三人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赎罪"。但对比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就会知道难以立足之处,马谡是何人,孔明自己的亲信啊,是诸葛亮深深器重之人,诸葛亮平南蛮就是采纳了马谡的计谋。且那时刘备已然辞世,大权自在自己手中,又有多位将军求情,当然可以顺台阶而下,但孔明没有,严格按照军令挥泪斩马谡。
由此可见,诸葛亮不斩关羽不是因为刘备的求情而原谅了其错误,反之,正是因为关羽做了对的事,这前前后后,皆在谋略之中。
古人行事极其注重名义二字,唯有名正言顺才可以受到认可。而刘备的主要战略思想就是仁义,正是因为其仁义的大旗,才招揽了天下贤士,在那般凶险的年代站稳脚跟,和曹操,孙权这样的枭雄三足鼎立。而放走落魄的死敌曹操,正是成全了刘备的仁义,使得刘备的仁义大旗越举越高,天下贤士对于刘备必然更加向往,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曹操死在华容道,魏国就不会建立,三国鼎立的局势恐怕也难以形成。同时,汉献帝又无力管理国家,北方局势将会是一片大乱,群雄争霸。此时,孙权极有可能代替曹操成为最强的一方,这对当时还比较孱弱的刘备势力绝对不是个好消息。
当然,历史没有假如,华容道放走曹操,不仅不是诸葛亮的失策,反而证明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让关羽守华容道实在是英明之举。
综上所述,放走曹操不仅不会是刘备的遗憾,恰恰相反,这件事对刘备的事业有百利而无一害。正是这一系列操作,让刘备在乱世站稳脚跟,得以发展势力,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那般乱世,哪会容许一念之失的存在,所有的巧合不过是早已做好的安排。就在所有人的注视之下,上演了由诸葛亮主导,刘备和关羽倾情出演的一出好戏。最重要的是,这出好戏名正言顺,巧妙地用一件小事上的"失误"成全了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