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情景插图
同时,明成祖还重用自他还是“燕王”时就跟随于他且一直忠心耿耿的宦官“郑和”,于永乐三年开始,派遣他先后七次“帅舟师使西洋诸国”,对明朝的外交、海外贸易、以及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史·成祖二》
可是,类似郑和这样的心腹宦官毕竟是少数,终究还得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才行,故而明成祖又于永乐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20年,“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成立了一个直属皇帝管辖的“特务机构”,以一种比较强势的手段来监督朝中官员及百姓的言行,从而借以达到他控制官员,让官员忠心于他的目的。——《明史·成祖三》
也就是说,明成祖之所以会重用宦官,其实是为了借助宦官来稳定政权,实现他巩固皇权的初衷,同时也能间接的促进他推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进程。
内阁大学士画像
二、宣德年间借司礼监压制内阁
有了明成祖这样一个表现良好的开头,后世的明朝统治者自然也有样学样,顺其自然的就开始了对宦官的重视,而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在明朝政治体系的不断完善之下,后世的明朝统治者对于宦官的应用手段也是五花八门,但均万变不离其宗,始终都是为“巩固皇权”所设。
就好比宣德年间,随着内阁制度的不断完善,原本只是辅佐统治者处理政治事务的内阁大学士,却逐渐完成了从“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到“虽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的转变,也就是完成了一个从“没有什么实权”到“位高权重”的转变,权力亦是水涨船高,开始了逐渐膨胀。——《明史·职官一》
赫然是继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之后,明朝又再次出现了权力堪比丞相的官职,集“议政权”和“决策权”于一身,而且还不止一个。
如此一来,岂不是明太祖朱元璋为推行中央集权所作出的努力就白费了吗,势必就会对皇权造成一定的影响。——《明史·太祖二》
胡惟庸被问罪漫画插图
就好比明太祖废丞相事件的原因,不正是因为当时的丞相胡惟庸擅权专制才导致的吗。
那么宣德年间的明朝统治者又是怎么改革的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必然不能再像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那样废除内阁。
一来今时不同往日,明朝的政治体系已经逐步完善,如果再废除内阁的话岂不是又回到原点了吗,十分不利于明朝政权的巩固。二来经过明朝几代帝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内阁所牵涉的官员及相关政治事务已经极为广泛,与六部、都察院等行政机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贸贸然就废除的话,势必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一定的动荡,甚至说的再严重点,还极有可能会造成政治体系的瘫痪。反而得不偿失。
明宣宗画像
所以,明宣宗同样把目光瞄在了宦官的身上,通过设立“内书堂”的办法,想方设法的培训了一批“司礼监秉笔太监”,然后让这些太监配合司礼监掌印太监,通过“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硃”形式来提升“司礼监”的政治地位,从而达到压制内阁的效果。——《明史·职官三》
大家想啊,内阁处理政治事务的手段,一般就是通过将所批奏章的解决方案拟定为“票拟”,然后由皇帝审批后加以执行,可是明宣宗时期的内阁在有了“决策权”以后,也就相当于同样有了审批这些“票拟”的权力。
完全可以不通过皇帝就自行审批“票拟”,好比当时辅佐明宣宗的“内阁首辅杨士奇”,身为顾命首辅的他就拥有着这样的权力。长此以往,如果是贤臣还好说,最起码是忠于明朝的,但万一是个“奸佞之臣”,岂不是就代表着皇权旁落,权臣专权了吗?
明朝宦官示意漫画图
而明朝统治者提升“司礼监”的权力以后,赋予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审批“票拟”以及“择其轻重”提交给皇帝审批的权限,其实也就相当于无形中又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只给内阁保留了“议政权”,既然没法决策,那内阁想要专权的想法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其次,“司礼监”又只有决策权,而且还是那种除非皇帝下诏,否则宦官就无法决策的那种,也就相当于最高决策权其实又回到了皇帝的手上,反而又跟明太祖废除丞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要更加的完善。
因此,宣德年间虽然是借宦官来压制内阁,但说白了其实还是为了实现明朝统治者压制官僚集团,预防皇权旁落的目的。
西厂提督汪直示意剧照插图
另外,自宣德年间以后,成化年间明宪宗所设立的由御马监宦官汪直所统辖的“西厂”,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压制东厂及内阁;以及明熹宗执政时期的“魏忠贤专权”,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日益激烈的东林党争,同时还间接达到了缓解“国库空虚”困局,弥补边防缺饷情景的功效,间接的也就遏制住了清朝官兵的入关进程。
这种种的案例也都能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向我们表明,明朝统治者对宦官的重用方式虽不尽相同,但结局基本都是有着殊途同归的效果的,均是为了满足明朝统治者巩固皇权的初衷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