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后起之秀”的秦国,为何能以迅雷之势,快速统一六国

2020-07-20 21:10:19 作者: 作为“后起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这六个国家。当然,有人会觉得秦国的统一进程太过于迅速,实际上秦国的统一也是自秦孝公变法以来日积月累的必然结果,并不存在统一迅速的这种片面说法。

虽然说,秦灭六国仅仅用了15年,但是秦国在厉兵秣马间却用了上百年。从最初占据关中那立锥之地,到逐步蚕食四川地区,进而进攻楚国,最终以强大的兵力优势横扫六国。

秦始皇画像

那么,作为后起之秀的秦国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强大的呢?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解读秦国统一的那些事。

战国七雄分布图

首先,从地域环境来说,秦国的根基在于关中,其主要兵源和粮食也来自于关中,并且关中盆地又具有良好的封闭环境(北有北山山系和陕北高原阻隔,南有秦岭依托),非常适合战争环境下的粮食生产(关中盆地中,以渭水为中心的关中平原极大地便于粮食生产的高度规模化,有利于为征战提供大量储备粮草)、兵源训练和补充。

正是由于闭塞的地理环境,使秦军可以有效依托关中盆地达到制衡其他地区,直至统一关中全境。由此,秦国在完全控制关中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水平后,便十分有利于维护秦国的国土边境安全,防止六国其他接壤军队悍然进攻秦国。

秦朝军队

随后,秦国又通过战争手段征服了四川全境。兵家有这种说法,如果一个割据政权同时占领四川和关中,那么就完全具备了抗衡中原的优势。所以说,中原地区的国家要想不被关中地区的政权打败,只能避免两地(关中和四川两地)合流。

不过,当时的秦国并没有直接实施依托关中、四川直接对抗中原国家的战略计划,毕竟这些战略都处于早期摸索阶段,可实施的时间线较长。并且,按照关中-四川走向,秦国的统一路线是先行北方。但是,南方的楚国作为秦国最大的敌人,秦国必然不能将先期优势兵力过度投入在北方战场。相比之下,以楚地上游通道作为军备走向,并以大军的多路包抄达到占领土地的目的是最具实施意义的。

秦兵马俑

当然,秦国的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完成大一统具有直接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早期的秦国国内的奴隶制色彩非常严重,平民地位低下,贵族享受的特殊权利非常多,爆发的社会阶层冲突也导致东方六国很难估计这个关中地区落后、贫瘠的小国。

不过,正是因为这种简单的行政体制,使商鞅变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秦国打造成一部战争机器,以民众的力量榨取用于进行军事作战的筹码。从废除井田制并实施阡陌制度来说,秦国便很好地调动了民众的生产积极度。并且,秦国还大力推行奖励耕织和作战的制度。

商鞅变法

其实,奖励耕织无非就是让民众给军队或者国家生产源源不断的储备粮草、布匹等,用于作战消耗。其次,奖励作战的军功爵制大大提高了普通民众想要建功立业的战斗活跃度,这给底层的百姓带来了走上高级别社会阶层的信心,并且一人做官、全家也会因此受到褒奖。

由此,从商鞅变法开始,整个国家的民众便成为推动国家机器发展的齿轮(民众全心全意为国家的作战区间无条件服务),大量的能量被运用在战争中,这也直接促进了秦军战斗力出现质的飞跃。但是,正是由于商鞅变法让秦国成为一台恐怖的战争机器,其只懂得消耗国内民众的生产资料,直到秦朝统一后依然持续沿用,民众不堪重负,最终走上了起义的道路。

秦朝骑兵

正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专一的制度只能存在于特定的情况下(以战争状态下为基准),如果特定的战争或者其他环境消失,制度必然要随之改革,否则便会影响国内民众的生产、生活秩序。

当然,还有一个地理优势也让秦国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制衡多国的能力。因为分封制的影响,整个中原大地被分裂成多个大、小不一的国家,也就是这种地区碎片化,恰好可以让秦国与其他国家连横,削弱主要敌对国家,最后连续击败实力偏弱的次要国家。

秦步兵方阵

当然,这种地理优势的运用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秦昭襄王时期,在战神白起的军事辅助下,秦国先后将与其接壤的楚国、魏国、韩国、赵国一一削弱。秦昭襄王的战略非常有意思,在进行作战时,他总会挑选军事势力最强或者经济实力最强的那个国家进行打击,并且还会和其他小国形成联合攻势。

当强者被弱化后,他又会寻找新的强者并和弱者国家进行联合攻击,如此往复的车轮战使六国的军队越来越偏弱,而秦国的军队越来越强大。

秦朝战车兵

其实,这种战略方案的优势无非两个。一个便是在联合其他国家进行攻击时,不仅可以降低己方军队的投入量和战损量。二个便是可以直接离间参与国和敌对国的关系,进而使六国互相持陌生的对峙态度,也十分便于秦军将六国连续地各个击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