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后期,唯利是图的风气渐长,人们基本不再遵守“礼”和“信”,所以背盟的情况时常出现,而背盟的原因则不外乎是受了贿赂与武力的威胁。
到了战国时代,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以“合纵连横”为主。一般而言,“合纵”指的是东方六国共同对抗秦,“连横”则是秦国分别瓦解东方“合纵”的计策。
它们的成功与失败,除了取决于纵横家的谋略,还要牵扯到各国间的利害关系。在以利益诱惑、以武力威胁的情况下,战国时代成为诈骗风气弥漫的时代。
因此,咱们也可以从“利益”和“武力”两个方面,来分析所谓的“合纵连横”关系。
鲁哀公二年,鲁国将伐邾国的绞邑,邾人只好贿赂郭沂之田给鲁国,以求和平。而鲁国见利忘义,为贿赂所左右。这种唯利是图的态度,渐渐破坏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战国时代的情况自然更加严重,孟子曾见梁惠王,从两人的一段对话,可见当时“重利”的风气。
梁惠王对孟子的提问,正代表了战国时代的君主是以国家的利益为优先考量,认为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而不被他国侵犯。所以,后人解释这一段时,就用了这样的词汇——“人心陷溺,唯知有利而已!”
苏秦剧照
在战国时代,各国强调利国的情况下,君王以利国为治国之先,不仅国家崇尚“利”,一般人对于“利”也是十分重视的。
例如,苏秦默默无名时,连兄嫂都瞧不起他;但是,他身配六国相印之后,则妻嫂不敢抬头一望。
从国君到布衣皆是以“利”当先,显然战国时代已处在“人心陷溺,唯知有利”的境地,战国“重利”的风气由此可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纵横家们敏锐地看到了各国国君以利益为优先考量的情况,所以“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才得以驰说各国、影响局势。
从纵横家的说辞中不难发现,战国时代各国之所以加入“合纵”或“连横”,完全是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考量。
我们可以从促成“合纵”的重要人物苏秦的言论,来进行分析,看看各国是如何选择对自己有利之处而参加“合纵”的。
——燕国。燕为僻处北方的小国,虽然较少卷入纠纷与战争,但是现实中却存在着影响燕国生存的隐忧!因为燕国所处的环境为:
所以,燕国最大的忧患来自赵国。换言之,如果燕国和赵国友好,那么他们的忧患就能消失。结果,燕文侯听了苏秦的意见,于是说:
看来,燕文侯所重视的,乃是国家的安全与无患,若是参加“合纵”与赵国结为联盟,那么就能使燕国安全无忧。
所以说燕国是为了求得国家无患之“利”,才加入“合纵”的。
苏秦剧照
——赵国。赵国所担心的,是齐、秦这两个外患。苏秦戳破这一点后,又说:
赵肃侯衡量再三,最终决定加入“合纵”,除了相信六国合一西向攻秦能取得胜利,可以保存社稷不必臣服于秦国,或许更是受到苏秦所言“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的利益所吸引,而愿意“合纵”。
——韩国。至于韩国,苏秦说韩:
对韩不利的因素,是韩国惧于秦的强力,所以割地求国家的安全。但是,不断割地只是徒然耗损国家实力和利益,苏秦点明韩国的利益正在逐渐消失,应该振作国家实力联合各国“合纵”攻秦,才是保韩的上策。
既然事秦无“利”反有害,韩国当然同意“合纵”。
——魏国。魏国的情况则是:
割地求外交绝非好办法,只有一时的效用,无法使国家安全真正得到保障,因此苏秦游说魏王之利为“必无强秦之患”,即“合纵”才是魏国最好的选择。
苏秦剧照
——齐国。齐国的情况是:
齐国因为地理位置距秦较远,对于秦国的强力感受或许比起其他国家较小,秦国虽然想要攻齐,却有韩、魏趁机攻击的忧虑。
因此,齐国更应该运用这样的关系和韩、魏等国“合纵”,让国家的利益更稳固。
——楚国。苏秦说楚则是:
苏秦指出了秦、楚是势不两立的,楚国如果参加“合纵”,那么所得之利就是诸侯愿意割地事楚,并且得到其他国家的美人、良马,反之则不但没有任何利益可得,还会严重损害楚国的安全。
楚王仔细考虑之后,认为苏秦所说符合楚国所需的利益,所以答应“奉社稷以从”。
从苏秦游说东方六国的言论中不难发现,六国之所以能结成“合纵”,说穿了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见以“利”为考量,乃是战国时代各国关系变化的重点。
但是,也因为“利”使得六国瓦解,秦国取得最后的胜利。诚如苏辙所云:
因为各国只顾本国的利益,而且不希望他国实力强过本国,所以“合纵”所结成的联盟,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约束力。
秦始皇剧照
春秋时代的霸主,讲究的是“道德”。在当时,以力服人是绝对行不通的,正如董仲舒所言:
所以,当时各国间的交往是“以仁义服之”,而非“任力”。
而战国时代的局势,则是“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通俗地说,就是——唯有以力争权,才能胜出。
之所以会如此,当然都是为了使国家有生存竞争的机会。如果从主张“连横”的张仪的言论来看,应该能了解当时“求力”和“畏力”的情况。
——燕国。燕国为何投入“连横”,从张仪游说燕昭王的话可见缘由:
燕国向来害怕赵国的侵略。现在赵国事秦,如果合秦、赵二国之力攻燕,以燕国的国力,必然难以抵抗而招致灭亡,不如和秦友好!这样做不仅有秦的援助能加强国力,还能免去赵国侵害的忧患,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