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康熙景陵后妃同葬地宫的条件及陪葬的典制物品

2020-07-22 13:22:51 作者: 解密康熙景陵

景陵开创了这六种陪葬品的做法,在清代陵寝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直到清末,所有的皇帝和皇后,他们死后的随葬品,都遵循景陵的这种做法。

随着康熙大帝入葬景陵地宫,地宫的四道石门一一关闭,康熙时代就此结束了。

在康熙帝死的时候,乌雅氏饮食俱废,不吃不喝,非常伤心,非要以身殉主,要追随康熙而去。雍正皇帝跪在母亲面前,一边哭,一边哀求,跟她说,父皇把国家的大事交给了我,您要是这样的话,我该怎么办?你让我怎么来面对天下的臣民?乌雅氏仍然不吃不喝,雍正皇帝最后说,如果您坚持要殉死,那我这个皇帝也不做了,我也跟您一块儿去死。在这种僵持的情况下,乌雅氏才被迫进食。雍正当了皇帝后,立刻把他的母亲封为皇太后,而且拟定了“仁寿”这两个字的徽号,但是还没来得及举行徽号大礼,乌雅氏就病亡了,享年64岁。

在跟康熙帝合葬的五位后妃里,还有一位皇贵妃,首开了清朝的皇帝陵中,袝(fu 合葬)葬皇贵妃的先例。这个女人就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章佳氏也是满洲镶黄旗人,她是参领海宽的女儿,刚一进宫的时候,被封为妃,康熙对敏妃比较宠爱,章佳氏所生的子女有皇十三子允祥,皇十三女,皇十五女。在康熙三十八年的时候,敏妃去世,康熙特意给她赐了谥号,敏妃是妃子的谥号。在清宫的后宫里,只有皇后和皇贵妃死了以后才有谥号,要是贵妃获得谥号,这是非常罕见的,妃子一般都没有谥号。可见康熙帝对敏妃格外的恩典。即使这个敏妃她生前比较受宠,但要想在死后在皇帝陵中占有一席之地,那是她从来都不敢有的奢望。她之所以能够有幸陪葬在景陵地宫,今天我们看来,完全是母以子贵的结果。

章佳氏生的皇十三子允祥,可以说是慧眼识珠,在争夺皇位的时候,他坚定不移地站在雍正这一边,成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雍正皇帝登上皇位以后立即把十三弟封为怡亲王,总管子户部,执掌财政大权。

允祥非常谦虚,雍正皇帝对他的十三弟非常满意,所以,就把允祥的亲生母亲敏妃升格为敬敏皇贵妃,连升两级,她的地位仅次于皇后。这还不够,雍正还下令把已经死去24年的敏妃棺椁,从康熙的妃子陵里,移至景陵,跟康熙帝,还有孝恭皇后葬在一起。

(五):死在皇帝以前,或皇帝入葬以前。

因为皇帝的陵寝修好以后,如果皇后先死了,可以先于皇帝入葬地宫,但是,等皇帝一死,皇帝的棺椁一旦入葬地宫后,地宫的四道石门全部要关闭,后死的皇后,就不能再惊动已经死去的皇帝的安宁了,这叫卑不动尊。

历史上的孝庄,慈安,慈禧,她们都是死在自己丈夫后面,所以,她们死后就不能跟先帝合葬,而是自己单独修建皇后陵。

我们从跟康熙合葬的五位后妃身上,可以感觉到,康熙皇帝他特别重视夫妻人伦,对自己的后妃,至情至义。康熙既是一位伟大的君主,在儿女情长上在对待自己的后妃上,又表现出一种浪漫的,细腻的感情,用现在的标准来评价康熙的话,他也是一个好男人。二:陪葬帝妃的典制物品有哪些?

那么,在景陵地宫里,究竟陪葬了一些什么呢?景陵地宫的陪葬品,大体上可以分为六类:穿戴,含口,塞棺,经被覆盖,金井随葬和册宝。

一,穿戴。就是皇帝和皇后死后,在小殓的时候,要一层一层穿戴整齐,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穿寿衣。皇帝的穿戴,最外面要穿朝服,佩戴朝珠,一般以冬装为主。皇后跟皇帝差不多,只不过皇后会佩戴各种精美的饰物,头上要戴一种金累丝点翠,镶有各种珍珠和宝石的钿子,相当于我们说的凤冠。这些穿戴,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每一件物品,做工都非常精细,镶有各种不同名目的珍珠,宝石和玉饰件等等。让人看上去眼花缭乱,尽显皇家气派。

二,含口。什么叫含口?含口又叫口头实,就是人死了以后,含在嘴里的东西。这种习俗自古就有,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两点作用:一个是压舌头,防口舌之灾。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为了避免死后的灾难,让他嘴里含一些东西,不要在阴间乱吃东西,乱讲话。二是口中有物,可以防饥饿。从我国春秋时候起,就有一个明确的制度,那个时候规定:天子含珠,诸侯含玉,大夫含碧,士含贝。到了清朝,主位的含口,也有明显的等级区别,皇帝死后含什么呢?档案里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在清理乾隆皇帝裕陵地宫的时候,发现一枚被雕成蝉状的玉片,经确认,这就是乾隆皇帝的含口。皇后含的是珠泪,慈禧太后死的时候,嘴里就含有一颗大的夜明珠。一般皇后含口是东珠,也叫正珠。这种珠产于我国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一带,特别珍贵,民间是不允许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