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生员入学叫“入泮”,不论家境贫富,都要举行“入泮仪式”。池上拱桥叫状元桥,跨过状元桥意味着“脱掉蓝衫换紫袍,脚踩云梯步步高”。据县志记载,从宋代到清代,本地一共出了47位进士,316名举人,179名贡生……从京官到地方知县,明清时,本地共有421人,成为古太平历史上的荣耀。
县衙大堂:这里原是尉迟敬德帅府所在地,唐贞观七年太平县治迁到后就驻在这里,后历朝历代屡屡毁于战火,清兵入关,又是一把火将之烧毁。直到康熙十五年(1676),新县令吴轸到作之后,才有启动重建,历时六年,建成了非常宏伟的建筑。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堂被作为粮库,全部砌筑封闭,才有幸保留至今天。当年的太平县署,几乎占去了太平县城的东南半壁,可惜这些皆已成为昨日的辉煌。
社稷庙 社稷庙建于1811年。现在有东西厢房、献殿、大殿、钟鼓楼等。社为土地之神,稷为农业之神,自从周朝以来社稷并而祭祀,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太平县社稷的祭祀开始于明代洪武年、筑土为坛,称社稷之神。”这个文物,现在被镇中心医院所包围。
洪济桥 其建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4),是一个廊桥,下面是桥,上面是廊,18根石头柱子托起来一个非常漂亮的长亭子,高约两丈。长约十米,宽有一丈多点。桥的两侧有围栏。可惜桥下并无河流踪影,早被淤泥荒草代替。周围的民房已经连片。
小贴士:
古人学子们的开学典礼——入泮礼: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被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入泮礼的大致流程是:
1、“正衣冠”。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先正衣冠,再做学问,看来这是古人们的共识。
2、入太学,敬孔:恭立片刻,向孔子像行拜师礼,献祭六礼束修:芹菜、莲子、红豆、枣子、桂圆、干瘦肉条。感悟师道的传承,表达对老师的尊敬。
3、拜师:在圣人像前,向老师行三拜礼,表示接受老师教诲,后学生间相互鞠躬,表示互帮互爱。
4、净手。学生们将手放到水盆里,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心无旁骛。
5? 亲供。学生填写“入学登记表“,写下自己的“年龄、籍贯、志向、爱好等”。
6? 传书教字:老师指导学生用毛笔字书写“正”字,旨在教育学生端正态度,学习做人做事道理。
7、拜谢指引老师,礼成。
经历了这样的仪式之后,标志着学生们正式成为了孔门弟子,从此便踏上了“路漫漫其修远”的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