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爆发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国共双方间的三次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先后历时142天,解放军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154万余人。
经过三大战役的打击,国民党赖以维持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如何才能更好地读懂三大战役?需要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把三大战役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样才能体会到究竟什么是“天作棋盘星作子”的冲天气概。
1948 年秋,在东北的黑土地上,集结着100余万解放军的兵力,控制着百分之九十八的东北土地。
国民党方面呢?国民党方面的兵力仅有55万,且又被分割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较为孤立的地区。
不论从哪方面衡量,在东北地区解放军具备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1948年8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军事会议,制定了撤出东北、确保华中的计划。
如国民党的这个军事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意味着两个层面的结局,第一是解放军不费吹灰之力控制东北全境;第二是国民党在华中的力量得以加强,华北解放军的作战压力将被加大。
中央军委审时度势,立即作出部署,“阻止敌人南下,就地歼灭敌人!”
如此看来的话,中央军委之所以选择在东北发起辽沈战役,主要目的不是解放东北,而是利用对敌人的压倒性优势,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减缓其他地区的作战压力。
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央军委在决定发起辽沈战役之前,并不仅仅囿于东北地区,而是放眼全国的战略部署,这就是气魄!
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构想,东北野战军于12日发起辽沈战役,至10月1日切断东北之敌通往关内的惟一通道,把敌人封闭在东北地区,并全部歼灭,避免了东北之敌南逃关内,大大减轻了后来平津及华北战场上的压力。
到了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时候,这种放眼全国的气魄表现的更加明显。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发起,22日全歼黄百韬兵团;25日又将黄维兵团围困于双堆集;12月4日,一路逃窜的杜聿明集团也被围困于陈官庄……
按当时的淮海战场态势来看,解放军已完全具备对各孤立之敌展开全面进攻及全歼的条件。也就是说,解放军已具备取得淮海战役完全胜利的条件。
但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中央军委忽然做出决定,“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已歼约一半左右)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
这又是为何?战争不是贵在速战速胜吗?眼看胜利在望,为什么忽然要叫停进攻呢?
因为,中央军委并没有囿于华中一地,而是放眼全国。
之所以叫停在淮海战场上的进攻,目的是为了配合平津战场部署,拖住华北之敌“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
同日,中央军委指示东北野战军,在25日前完成对天津、塘沽、芦台和唐山等地包围,切断敌人从海上南逃的路线,东北野战军先后在康庄、怀来地区截断了平津敌人西逃之路。
当在平津战场上,解放军完成了对敌人切割、包围后,淮海战场上的人民解放军也对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
平津战场上人民解放军也随即对各被分割孤立之敌展开围歼,至31日获得彻底胜利。
淮海、平津两战役相互协调配合,取得了总共歼敌107万余人的辉煌战果,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如果没有穿越纷繁表象的洞察力,如果不能站在更高层次,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研究三大战役,又怎能体会到风起云涌的局势和纷繁复杂表象背后,所隐藏的那种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和顶级的谋略境界?
#变美大作战##夏季百搭套装# #女主播一年卖出1000多万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