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南外宗正司赵氏皇族与泉州文化

2020-08-03 08:59:12 作者: 赵宋南外宗正

南外宗正司及赵氏皇族研究

是泉州学研究的一门重要课题

北宋,赵氏皇族开始居留泉州,宋朝南渡,把管辖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从河南商丘迁镇江后,又迁入泉州,建南外宗正司及睦宗院于市内旧馆驿,此后大批皇族、官员和军民纷纷入闽入泉。南外宗正司于建炎年内(1130年)入泉,泉州当时已是闽南赵氏皇族的中心,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高宗南渡,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江、浙、福建、广东沿海经济大发展,泉州的政治、经济、海外交通、贸易、文化等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诸如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海港钢城市的繁荣,伟大工程(如洛阳桥、东西塔、安平桥、孔庙、天后宫等等)的建筑、纺织、铸造等手工业的发展,出版印刷业的兴盛,文化教育、戏曲艺术的兴旺发达等等。自宋至清,“赵氏子孙成进士者凡百三十余人”,所遗留的文物古迹繁多,这对泉州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研究泉州地方史及宋代历史都极有价值,值得人们予与关注和重视。

一、南外宗对泉州历史的重大影响

随着南外宗的入泉,泉州的地位大为提高,其政治地位视如陪都,经济地位也成为朝廷的重要依托,文化又发达,军事也得到加强。其卓著的城市地位,正如宋乾道年间泉州知府王十朋在州衙门对联上所书的一样:“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用现在的话讲,泉州成为中国最佳的“魅力城市”。

自南外宗入泉,泉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南宋迁都临安,政治中心南移,泉州成为赵宋宗室的避居地。绍兴四年(1134年)金兵又一次大举南侵时,宋高宗急“令六官自温州泛海往泉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因泉州远离战火,宋氏入泉定居,一大批官神士庶涌入泉州,引起泉州人口急剧增加。就南外宗而言,建炎中有宗子三百多人,至嘉定中已增加至二千多人绍定中又增至三千多人。南外宗入泉是泉州历史上的一重大事件,是泉州地位提高,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于嘉定年间,记述当时“泉州城内画舫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人”。人口的增加是社会发展的综合现象,手工、农业、商贸不断繁荣和发展,是泉州迅速发展成为对外通商的大海港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南外宗入泉后。泉州港迅速崛起,海外贸易急剧增长,泉州遂取代了杭州、明州的地位,至南宋中叶更超过了广州而跃居全国首位。宋朝廷对泉州市舶资本大力支持,大大促进这一进程。

自泉州市设舶司至宋末时,市舶司提举有104人,监务10人,干办11人,其中宗室提举9人,在这9人中有明显政绩载于志书的有6人。这说明南外宗在整个泉州市舶方面是起过积极作用的,是促进泉州港发展的。南外宗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作用,这是不争的史实。

南外宗人在治理泉州方面也是颇有建树的,其政绩和功业应予肯定。南外宗人治理泉州,除知州事外,还有提举市舶司、知南外宗正司事。政绩显著,入传载入府志者,知州事6人,提举市舶司6人,祀名宦6人,其比例超50%,说明南外宗人治泉大都节操自励,力施善政。如赵令衿知泉州,续建成安平桥,这对宋之泉州港的繁荣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又如赵必愿知泉州,罢白土课、免差使、榷铁,在各县施行义务劳动,秋季大旱发仓赈救,尤留意于军事防御设施等善政良绩都对泉州社会安定发展有重大意义。还如赵崇道知泉州兼提举市舶,与郡守真德秀同心铲洗前弊,罢和买、禁重征,逾年蕃舶至者曾三倍。还有赵汝适为市舶提举,亲访诸蕃风物民情,著《诸蕃志》,是泉州市对外贸易的重要史料,为中外史学界所重视。还有其他如赵子渊为政精明、赵汝腾清廉多善政等等,都为泉州社会的发展做出很好的贡献。

南外宗入泉后,对泉州文化教育的发展也作了巨大的贡献。在教育方面,两宋泉州进士有1400多名,是历代最多的。其中南宋占800多名,南外宗占129名。南外宗的人数总三千多人,登进士者竟然几乎占宗子人口的十分之一,其重视教育和读书风气可以想象。南外宗设置宗学,教学宗子,当时有一些名贤硕儒为教授,如傅伯成、陈俊卿等都是著名大臣,在泉州有重大的影响。泉州的府学规模系南宋时定型的。文庙府学规模居福建最大者,除州学、县学外,还有书院、义学。“及至十室之间,必有书舍,诵读之声相闻”。可见当时泉州教育盛况之卓著。

在文化艺术方面,泉州戏曲、音乐、武术等都和南外宗入泉有关。南外宗入泉随带家班形成以后的大梨园和小梨园,进而融合发展成为地方剧种。东方古乐南音是随南外宗的大量迁入,作为艺术享受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演唱艺术。在武术文化方面,泉州武术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太祖拳,即以宋太祖的秘传拳谱为师承。南外宗人中不乏武术精功者,他们对泉州原有少林武术有过匡正、提高的作用。总之,南外宗入泉对泉州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全面的。由于入住泉州的时间长、人数多,人事往来频繁,造就成了划时代的影响,在泉州历史上刻下深深地烙印,至今令人深思。南外宗在泉州的历史遗迹众多,泉州流传着许多南外宗及赵氏皇族的优美故事,都反映了南外宗在泉州做好事是主流,其历史影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泉州宋代光辉的成就是起过积极作用的。

二、 赵氏皇族在泉州

泉州赵姓是宋朝入泉的皇族。宋赵氏皇族分为太祖、太宗、魏王三大支派。太祖次子德昭第五代孙子镠任福建都转运使居于泉州,“泉之有赵自子镠、子侁 始也”,这就是入泉州燕王德昭派。宋高宗从叔赵士(王吾)南渡“迁泉州观察使,知南外宗正事”,是为泉州太宗派。子镠、子侁是赵氏入泉始祖。相传五世,一百多年间是赵氏的“鼎盛时期”,赵氏在泉州成为望族。这期间泉州政治上经济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德祐年(1276年),元兵入侵,宋端宗及帝昺航海至泉州(继而去广东),叛臣蒲寿庚与知州田子真以城降元。第二年宋将张世杰回军攻泉州,“蒲寿庚置酒延宗室欲与议守城事,酒中尽杀之”,南外宗室三千多人惨受其害,在泉州的南外宗正司皇族几乎全部被杀害,只有个别因事外出,或从被掳营地逃回才幸而保存下来,这就是宋末元初“国破家亡”的艰难年代。太祖派在泉州幸存者四人(四由),即赵子镠后裔赵由(王隽)、赵由腾,赵子侁后裔赵由馥、赵由纯。到了明代,赵氏皇族也沦为老百姓了。但作为历代望族的赵氏,也迎来了中兴时期,这是明代中期的“乡贤名宦”时期。赵氏出了不少文韬武略的人才。如著名泉州解元赵惟(王缶)(古愚公),是闽粤一带知名教授,奉敇广东提督学政。著有《四书管见》、《宋史集要》、《礼经解疑纲目便览》诸编。又如赵桓(字志贞、号特峰),其祖父赵常、其子赵日新、赵日崇,其孙赵世典、赵世徽、赵世攽、赵世文,五代人中八人中进士。又如著名抗倭名将俞大猷的老师赵本学(原名赵世郁)是著名的军事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