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列举中国历史上前半生与后半生形成强烈反差的君主,那么后唐庄宗李存勖会和唐玄宗李隆基好有一比:李隆基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这一唐朝乃至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然而也是在他统治时期爆发的安史之乱直接造成了唐朝的由盛转衰。李存勖24岁继承父亲李克用的晋王爵位与河东节度使职位,之后在三垂岗、柏乡连败曾一直压制李克用的世仇朱温,以致于令后者发出“生子当如李亚子”的感慨。李存勖在成为晋王后的15年间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
相传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李存勖。这三支箭分别代表李克用的三个仇敌:后梁朱温、桀燕刘仁恭、契丹阿保机。李存勖把这三支箭收藏在宗庙里,此后每次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然后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李存勖作战时就背着这三支箭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之后又把箭放回宗庙。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由此建立了五代十国中的后唐政权。同年十二月他攻破后梁都城汴梁,尽取河南、山东等地。
早在公元914年燕王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就已成为李存勖的俘虏。李存勖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在宗庙向李克用告捷,后来又将燕王父子押解至代州(今山西代县)。在这里燕王父子被以刀刺其心脏所流的血来奠祭李克用之墓后斩首。九年后李存勖终于灭掉了父亲李克用生前最大的对手后梁,结束了已持续数十年之久的梁晋争霸乱局。这时他用木匣装着梁王君臣的头颅在宗庙向李克用告捷。李存勖不仅报了父亲李克用的大仇,甚至一度使人在他身上看到终结自残唐以来乱世局面的希望。
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勖灭前蜀,一时间南方诸国皆惊惧不已。后唐在五代之中是版图面积最大的:不仅巩固了在黄河流域的统治,还占据着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如果李存勖一鼓作气扑灭南方诸国,那么也许终结五代十国乱世的历史任务就不会是由赵匡胤来完成的。然而仅仅就在灭亡前蜀半年后43岁的李存勖就死于兴教门之变。半年前还无比风光的李存勖为何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走向败亡呢?对此北宋文豪欧阳修在他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曾做出解释。
欧阳修从李存勖的兴衰沉浮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很显然欧阳修是把李存勖视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反面典型了,然而欧阳修的结论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欧阳修之所以认定李存勖放纵享乐无非不过是说他宠信宦官伶人,那么后来爱玩蟋蟀的明宣宗朱瞻基却开创了仁宣之治。还有后来的几代明朝皇帝玩炼丹、玩木工,然而明王朝愣是在这种状态下一直持续到了崇祯朝,况且明朝在宠信宦官这个问题上丝毫不亚于李存勖。
缔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在经历近二十年的乱政后才诱发安史之乱,然而李存勖却是在灭前蜀半年后就死于宫廷政变。李存勖这种败亡的速度未免太过迅速了吧?就算他真如欧阳修所说的那样放纵享乐,那么在短短半年之内就由一个英明神武的圣君变成了一个荒唐糊涂的昏君?我们再假设如果李存勖早就腐化堕落了,那么请问一个腐化堕落的人还会有伐灭敌国这种雄心壮志吗?显然李存勖宠信宦官伶人这种事可能有,但他绝没完全沉浸于这种声色享乐之中,他也并没放弃自己的雄心抱负。
要说李存勖放纵享乐可能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没任何证据足以证明他的放纵享乐会超过日后明代那些皇帝,而且他还比明代那些皇帝更多出了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说李存勖是腐化堕落的呢?如果仅仅因为他有一些个人的兴趣爱好就证明他腐化堕落,那么明朝的正德帝朱厚照、天启帝朱由校不比他更荒唐?李存勖快速败亡的原因绝没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欧阳修尽管是一代文豪,然而他所身处的时代限制了他的思维。
欧阳修所得出的“逸豫亡身”的结论实际上是用来劝谏当朝皇帝的,所以欧阳修的结论多少是有些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的。事实上欧阳修并没真正分析过李存勖当时所处的客观环境,所以他所得出的“逸豫亡身”这个结论在政治上固然是正确的,然而却并不足以解释李存勖迅速败亡的真正原因。李存勖败亡的真正原因并非什么腐化堕落,恰恰相反他的雄心壮志是相当强烈的,否则他只需要天天和宦官伶人厮混即可,犯不着去指挥灭蜀这样的大战役。
正因为李存勖怀抱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所以他从继位之初就一直在着手对地方藩镇进行限制和削弱。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各路藩镇军阀割据的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代的集权化程度其实是相对偏低的,直到宋太祖赵匡胤时代才以杯酒释兵权这种方式解除了地方藩镇的权力。事实上李存勖所谓的宠信宦官伶人在相当程度上其实不过是让依附于皇权的宦官伶人去给藩镇节度使当监军。这种办法在唐代、宋代、明代均曾采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