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自战国至清朝,封建社会延续了2200多年,其中汉、唐两朝则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影响力遍布东亚,乃至于全世界。就现在来看,从大家对“唐装”、“汉服”的耳熟能详,便可见一斑。其中统治了中国近300年的唐朝,其大唐气象至今仍让人们念念不忘。
▲盛唐气象
唐朝疆域最大时,设六个都护府管理少数民族,其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在安史之乱之后几十年内,因边防空虚,疆域开始缩水。但是唐帝国的强大仍然不容小觑,其政治、经济、文化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然而再强大的帝国,也终究有覆灭的一天。大唐也不例外。一个这样强大的帝国的灭亡,原因复杂,绝不能以一言蔽之。树倒众人推,黄巢领军起事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这次起义最终失败了,但是唐王朝的经济和政治都严重受创,伤到了根本。
▲黄巢起义画像
虽然唐朝在农民军起义之前就已腐朽不堪,而黄巢起义给了这个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庞然大物里最沉重的一击,可以说是唐朝灭亡最直接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导致唐王朝的覆灭,还有着极其复杂的各种因素。除开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还有一个常常为人忽视的因素:自然气候。
农耕经济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乃至于到现在,都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更是如此,充足的粮食就代表着充足的生产资料和先进的生产力。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描述的:“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就是对盛唐时期粮食储藏丰富的描述。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当时的唐朝国家级粮仓——含嘉仓,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
▲含嘉仓遗址
虽然在国力昌盛之时,生产技术的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科学技术水平有限,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农村经济依旧摆脱不了“看天吃饭”,气候导致的自然灾害也会直接影响国家经济。
而国家粮仓的储备一般可以应付一两年的干旱,但是如果遇到连年干旱,底层人民便会首当其冲被其影响。根据史料记载,在唐朝时期出现的很多农民起义都伴随着干旱气候的背景,包括黄巢起义更是如此。而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体会不到最底层人民的艰难生存状态,未能及时对气候因素考虑正确的对应措施。如此上层不作为,导致民怨四起,便容易引起民变。
▲旱灾饥民塑像
唐朝末年就曾经遭遇了连年干旱。德国波兹坦地学研究中心豪格和他的科研小组曾在雷州半岛钻孔岩心取样,通过对火山泥中蕴含的气候环境信息研究之后,他们得出结论:大约公元700至公元900年间,此地的冬季风强,夏季风弱。这就揭示了当时的天气状态是,夏季降水量稀少,而同期的炎热直接导致干旱。这一论文刊登于《自然》杂志。
科学家们指出的这一时间正处于唐朝。这样的连年干旱,对于农耕经济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就算唐朝国库丰盈,国力强大,面对连年干旱也无计可施。再加上朝政腐败,其内部早已锈迹斑斑,这样的内外双重打击,唐王朝的经济日渐衰微。
▲唐朝洛阳城遗址
历史上其实还有很多政权倒塌跟气候有关的例子。楼兰古国便是其中之一,曾经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十分繁华热闹。就是由于气候突变,楼兰迅速被黄沙淹没,就此消失于荒漠之中。
明末时期,也出现有气候异常的记录,那时候处于“小冰期”,在一向气候温暖的南方都出现了大面积积冰的情况,夏季也出现连年干旱。与唐朝极其相似,内有本身的腐败,外有强敌进攻,加上气候恶劣导致人民没有活路,不得不揭竿而起。种种原因夹杂在一起,庞大的帝国终于倒下。
▲冰灾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