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衰落,各诸侯国们不断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相互攻伐,至此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后来因吕不韦的原因,使本来为赵国人质的异人当上了秦王,异人死后,他的儿子嬴政继位。
年轻的嬴政和其他君王不同,他陷入权贵带来的奢华,没有贪图安稳度日带来的宁静,更是对诸侯争霸不感兴趣。他眼中的所看重,是整个天下,他想要的是一个统一的疆域和一个统一的文化,为此六国成为了嬴政必须铲除的对象。但反过来看,嬴政的想法在六国君主的眼中,似乎有点超前了一些,反抗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以至于用到了刺杀的方法。
嬴政的狱友,燕国太子丹
在那动荡的时期,国家的君王们经常会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别国,表示友好的同时,也能达到稳住局面的作用。当然,这些人质一般都是不受宠爱的孩子,必要情况下,他们就会脱离人质的本意,成为大军出征前祭旗的材料。
众所周知,嬴政就是人质出身,后来在各种机缘巧合下,才逃回了秦国。除嬴政外,还有还有一人和嬴政经历相同,他就是燕国的太子——燕丹,刺杀秦王的主谋。巧合的是,燕丹和嬴政曾经同为送到赵国的人质,不光如此,两人还是在年幼时还是好朋友。在那种情况下,何尝不是患难之交。
《史记》——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骥。
世事无常,老话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久后,嬴政被接回了秦国,开始了他的王道霸业。而燕丹依旧是一个人质,不过他这回变成了送到秦国的人质。到了秦国后,燕丹作为嬴政的好友,但他并没有得到应得的待遇。燕丹与嬴政的关系变得形同殊途,这也是大势所趋,毕竟,嬴政眼下有重要的事情要做。
因嬴政的不善,燕丹逃回了燕国,至此燕丹也有重要的事情要做了,那就是如何灭掉嬴政。但也许不用特意去找嬴政,因为秦国的大军马上就要拜访燕国了。相比燕国其他权贵,燕丹还算比较镇定,甚至还收留了秦国的叛将樊於期,开始明目张胆的和秦王嬴政叫板。
荆轲和盖聂的相遇
荆轲原先是卫国人,到了燕国后,他才改名荆轲。早年间,荆轲曾想拜在魏王门下,但没有被收留,后来荆轲开始游历四方,四处与人探讨剑术。《史记》中有一段奇怪的记载,讲的就是荆轲和盖聂的相遇,两人探讨剑术,盖聂因为荆轲言辞不当用眼睛瞪了他,结果把荆轲给吓跑了。
《史记》——盖聂曰:“(荆轲)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和这种情况不仅记载了一处,荆轲在邯郸时也曾被鲁句践怒斥,然后头也不回的就跑了。光从字面上来看,荆轲的形象完全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完全看不出这个人后来逼得秦王绕着柱子跑。为何荆轲会在前后时期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小编觉得,荆轲未必是因为害怕盖聂等人才逃跑,其原因很有可能跟孤傲的性格有关,道不同,不相为谋,唠不到一起去,走就便是了。
当然,孤傲的人也是会有朋友的,到了燕国以后,荆轲交了两个好朋友,一个是以宰狗为业的屠户,另一个就是擅长弹琴的高渐离。三人最大的共同爱好就是喝酒,在街面上,从白天喝到夜晚,喝高兴了之后,高渐离就开始弹琴,荆轲就跟着节拍跳舞。触景生情后,又开始抱头大哭,在旁人眼中,就是一群疯子。
不过疯子也会遇到欣赏自己的人,燕国的田光就觉得荆轲这人不一般,并且把他推荐给了燕丹。在这之前,燕丹一直为怎么对付秦国而发愁,他悄悄去拜见田光,希望能得到帮助,在这时田光就提出了荆轲可以担此大任。因为此事是燕丹私下谋划,所以为人让燕丹放心,田光将荆轲拉进来后,当场自尽了。
燕丹见到荆轲后对他说了自己的大计划,希望有一个勇士,可以去劫持秦王,逼他退还之前吞并的土地,实在不行,就当场杀死。开始荆轲一直推脱,见燕丹如此坚持,也只好应了下来。
之后秦军攻破了赵国,燕国岌岌可危,燕丹见荆轲还跟没事人似的,便敦促他出行,荆轲告诉燕丹自己还需要一件东西——樊於期的人头。燕丹是没有统一的,但荆轲私下跟樊於期唠过后,樊於期为报复嬴政,便用自杀的方式来配合荆轲。
秦王绕柱跑
公元前227年,咸阳宫中发生了一件大事,从燕国来的请降使者突然从地图中拿出了匕首,意图刺死秦王。场面当时一度混乱,秦王因为剑太长一直没有拔出来,只能绕着柱子不停的跑,后面追着一个面目狰狞的歹徒。侍卫大臣畏惧秦律不敢上前,便拿东西砸去。
《史记》——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回到之前,有了樊於期的首级,加上之前徐夫人的匕首,荆轲终于准备前往秦国了。燕丹和他的门客知道后,都穿着白色衣服给荆轲送行,此情此景,伤感万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每个人都清楚,不管成功与否,荆轲指定是回不来了。
走进秦王大殿后,同行的秦舞阳还闹了一个小插曲,毕竟一般人是抵挡不住这种心理压力的。好在让荆轲瞒了过去,有惊无险。不过上天的意愿好像并没有站在荆轲这一边,秦王最终还是拔出了宝剑,并且荆轲投掷出去的匕首也打歪了,那一刻,他很清楚,自己最后的机会也没有了。临死前,荆轲只得过了一遍嘴瘾,让秦王知道,他是为了准备将其生擒,才没能得手。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