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雅趣:为何古代才子热衷“游园”?其承载了哪些文化内涵

2020-08-06 13:24:59 作者: 古代文人雅趣

这首仙气十足的咏叹黄鹤楼之作,在现代社会中也依然长盛不衰。

崔颢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以及儒客大家,他对“游园”雅趣自然也十分热衷。一首《代闺人答轻薄少年》,不仅写出了贵族少妇的深闺愁怨,而且也将这位贵妇“游园”时的场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的淋漓尽致。

这首长达二十句的七言绝句,虽然无法与《黄鹤楼》相提并论,但是却将诗人的“游园”情怀,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青丝白马冶游园,能使行人驻马看。自矜陌上繁华盛,不念闺中花鸟阑”,这既是贵妇的“游园”场景,也是诗人的“游园”雅趣。

笔者认为唐代诗人作为盛唐文化缔造者,不仅具备了文人应该有的品质和德行,而且文人雅趣方面也做得比较完善,“游园”虽然与有一名山大川,根本不是同一个等级的雅趣。但是作为一种生活中的小情调,也彰显出了古代文人的优雅气质。

二、宋代文人的“游园”雅趣

“雅”与“趣” 至少也能够融为一体,这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古代文人。笔者认为文人作为古代文化的传播者,按照儒家思想的约束或要求来看。每一个文人都应该以君子自居,如果无法达到君子的标准,那么就根本谈不上雅趣。

生活在宋朝时期的文人墨客,是唯一能够与唐代文人相提并论的群体。因为从古至今人们在提起唐宋诗人的时候,都会以唐诗宋词作为文化基础。所以也从这一点来看宋代文人,绝对不逊色于唐代文人。就拿“游园”雅趣来说,也依然表现出了独到的特色。

1.《游园不值》乃真雅趣

笔者认为最能够体现“游园”情怀的诗歌,应该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其创作的《游园不值》一诗,不仅写出了“游园”乐趣,同时也表达出了“游园不值”的遗憾。叶绍翁作为宋代“二流”诗人,居然能够将“游园”雅趣,提升到一流诗歌水准,从这一点来看就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小园的主人或许是担心,诗人的木屐齿会踩坏青苔。所以在诗人轻叩柴门的时候,还会久久没有人来为他开门。这其实只是诗人的一种主观猜想,但却描绘出了“游园”失败的怅然。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虽然诗人并没有进入到小园中参观,但是这也不影响他观赏春天的美景。因为满园的春色根本关不住,你看那墙头上爬出了一枝红杏,娇艳欲滴的模样惹人怜爱。

笔者认为,诗人叶绍翁的这种“游园”雅趣,总会给人一种轻松诙谐的感觉。虽然他远道而来拜访朋友,并且想顺道观赏一下小年的春色。但终因小园主人没在家,仿佛错失了观赏红杏的机会,实际上黑色并没有被柴扉关住。

用艺术的方式表现“游园”,以文人的情怀和雅趣,彰显“游园”的乐趣,一直都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雅好”。笔者认为“游园”既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情怀,同时也是他们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因为通过“游园”,不仅可以让古代文人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在“游园”的时候交友。“游园”作为一种古代文人雅趣,实际上也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图。因为在“游园”之时不仅可以,欣赏满园的花红柳绿。

并且感受到悠然自得的惬意与休闲,而且还能在“游园”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一起饮酒。如果在酒后诗兴大发还可以相互切磋,笔者认为“游园”作为一种雅集,也可以将其视为一次文人交流会。

古代文人优游于“游园”其中,可谓不亦乐乎又乐不思蜀。因为“游园” 既可以体现出文人气质,同时也能够让久居于室内的书呆子们,张开自己的双臂拥抱大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可以激发灵感,《游园不值》就是在此种情境中喷薄而出。

结 语

古代文人墨客或迁客骚人,都拥有一种辨识度较高,又独具特色的人文气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历朝历代的文人,都无法逃脱附庸风雅的魔咒。或许这才是古代文人,最难以逾越的道德底线。“君子之德”是雅趣的基础,而“游园”才是具体表现。

笔者认为“游园”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新的价值观。作为古代社会中的一道风景线,不仅可以彰显出文人的雅致,而且也可让众多优秀文学作品,在“游园”的过程中与诗人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