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雅趣:为何古代才子热衷“游园”?其承载了哪些文化内涵

2020-08-06 13:24:59 作者: 古代文人雅趣

古代文人的特质就是风流倜傥,在才华横溢的潇洒外表掩映下,他们用最富有美感的凝炼语句,去表达内心的喜悦与哀愁。在古代社会中文人既是文化的代言人,同时也是诗情画意、放荡不羁的代名词。

古往今来,世人对文人的评价就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们是咬文嚼字的“酸儒”;也有人感慨“自古文人多骚客,历来皇帝是孤家。文人多愁善感的性格,以及敏感自负的人生态度,才是创作“千古文章”的重要契机。

从古代文人墨客的人生轨迹去看,不难发现大多数文人,都是在遍览祖国大好河山之后,才创作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在文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生活经历和思想的文学作品,才能打动千万读者的心灵。

名山大川、乡野村居、酒肆勾栏,仿佛就是古代文人的聚集地。兴起时可以踏遍万水千山,只为了心中的诗与远方;闲居时一座小园也可以成为,他们直抒胸臆、倾诉衷肠的佳地。而“游园”作为古代文人的雅趣,赏花、饮酒、赋诗皆自在。

正所谓“文人骚客感慨多 ,风花雪月相思众”。李白、杜甫、贺知章、孟浩然,以及白居易、苏轼、杜牧,都曾在人生失意之时流连于酒肆勾栏。苏轼、陆游、叶绍翁等宋代文人,在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之时,却独爱游览小园的风光。

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众多文人,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基本上都是放荡不羁与性格张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性格特点,笔者认为应该与才华横溢息息相关。毕竟俗语讲“艺高人胆大”,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有狂傲的基本。

如果从文人群体的众生相来看,“硬”与“迂”应该是他们的主要特点。所谓“硬”就是具有“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冲劲,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敢于直言讽谏。而“迂”就是迂腐、酸腐的意思,他们虽然博学多才但却固执己见。

笔者认为“硬”与“迂”兼具的文人,反而会给人一种特别可爱的印象。因为他们虽然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但是却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在“忧国忧民”层面,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实际上如果从这两点之外去分析,可以发现他们骨子里的文人色彩,其实也为诗词文赋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因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文学作品,才能让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并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笔者之所以去介绍文人的性格特点,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对文人群体,有一个更加立体和全面的认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文人世界中的浪漫与多情。游山玩水其实就是这种浪漫情怀的体现,就算是“游园”也不失文人本色。

一、文人雅趣“游园”

“游园”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就是在花园或公园里游览。按照现代人的想法,就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但是当“游园”与文人结合在一起之后,因“游园”而创作的诗歌,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

虽然目前有人说“游园”一词,出自康有为 的《大同书》:“各大学皆有游园,备设花木、亭池、舟楫”。但笔者却认为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已经出现了以“游园”为题材的诗歌。而且唐代文人也意识到了,“游园”与雅趣之间的关系。

1.“登乐游园”中的雅兴

号称“小李杜”的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创作过一首名为《乐游园》的诗歌:“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登乐游园”,作为唐代“游园”诗中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依然被孩子们传诵。

笔者认为,古代文人之所以热衷于“游园”, 除了有一种附庸风雅的心态之外,主要是因为“游园”在古代社会,还是一种文人必备的雅趣。如果只闷在书房中,就会出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尴尬。

所以在读书、吟诗之后,能够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说走就走的“游园”。不仅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观赏到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及感受到鸟语花香的怡然自得,同时还可以为麻木的脑袋换一下思路。

2.白居易的“游园”情怀

中唐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登乐游园望》,不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而且在众多唐代“游园”诗中,也堪称是不可多得的名篇。诗人登上乐游园愿望宫阙,看到了川流不息的车马,以及乘坐“高盖”的小人,借此表达抑郁不平之气,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

笔者认为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可以发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仕途受挫、人生暗淡的岁月里,也没有忘记“游园”的雅兴。这说明“游园”早已深入古代文人心中,无论人生顺境还是逆境,都已“游园”雅趣抒发个人情怀。

3.唐代诗人崔颢的“游园”有感

崔颢初唐时期比较有名望的诗人,一曲《黄鹤楼》让李白都望尘莫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