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隆科多曾得罪过老八胤禩,为何还合伙搞八王议政逼宫?

2020-07-27 13:24:45 作者: 雍正王朝:隆

回答一个网友的提问吧:

看《雍正王朝》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隆科多已经做到位极人臣,为什么还是被老八胤禩收拢了?

与其说是老八胤禩收拢了隆科多,不如说是隆科多主动投奔了老八胤禩,那么隆科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隆科多作为老四胤禛的舅舅,是坚定地站在老四胤禛一边的,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这个舅舅功劳很大。在剧中,同样也是隆科多功劳大,康熙帝在位的时候,在举荐新太子的关键时刻,他供出了偏向八爷党的佟国维,站位四爷,从而让老八胤禩一败涂地。后来康熙帝临终前,也是让张廷玉拿着两份圣旨,镇住了隆科多,从而让老四胤禛顺利即位。

按理说,老八胤禩应该非常恨隆科多,隆科多也必然不会轻易投奔老八胤禩。况且他都做到了位极人臣,投奔八爷党对他没有什么好处,就算八王议政逼宫,干掉了雍正帝,或者架空了雍正帝,他隆科多也当不上皇上,位置已经做到顶端了,那么他这是何苦呢?

其实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自保,原因就在于雍正帝即位后发生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诺敏的死:

诺敏是清官,上任山西巡抚半年时间,就追清了户部欠款,被雍正帝赐予了“天下第一巡抚”牌匾。后来田文镜路过山西,揭开了诺敏的真面目,再到后来诺敏被杀。

这段剧情貌似是雍正帝糊涂,自己打了自己的脸,其实不然!

雍正帝当年就追过欠款,各种艰难他最清楚,他当然知道半年之内根本追不清欠款,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冲着诺敏来的,而是他背后的隆科多。

要知道赐匾的时候,他给李卫发了一份诏书,就因为他知道邬思道在他那,知道会帮他解决问题,邬思道确实就看出来了,反问李卫:

“这明诏朝廷发给各省总督和巡抚的,你才是一个布政使,为什么也发给了你一份?”

为什么要发给他一份呢?

显然,就是告诉他,这件事有问题,得去查一查,所以说,雍正帝根本不信诺敏,不然也不会暗中派田文镜去,后来又加派图里琛。

这件事的结局就是隆科多坐立不安,毕竟这个主意就是他替诺敏出的,而且从此之后,也剥夺了他的举荐权,毕竟诺敏就是他举荐的。

第二件事:年羹尧的死:

年羹尧跟隆科多一样,都是对雍正帝有拥立之功,是他的左膀右臂,可是年羹尧硬是被杀了。

当然,年羹尧的死跟他自己咎由自取有关,而且他回京的时候,飞扬跋扈的样子也惹恼过隆科多,甚至隆科多背后骂他:

“什么东西?”

但是,唇亡齿寒,而且他们俩还是儿女亲家,年羹尧的死,对隆科多触动相当大!

雍正帝不顾脸面硬是杀了自己举荐的清官诺敏,又不顾功劳杀掉了自己的亲家年羹尧,关键是杀年羹尧还是因为百官弹劾。

清官也杀,功臣也杀,此时隆科多就会产生误解,认为雍正帝会被百官左右决策,而要想跟百官搞好关系,最快的途径,就是联合老八胤禩。

这也是隆科多向老八胤禩靠拢的原因之一,他是想抱团取暖,以求自保。

第三件事:清流之死

清流之死,主要是清流派三巨头,李绂、谢济世、陆生南被判死刑,最终李绂被三王爷求情免于一死。

李绂为什么执意要弹劾田文镜,说到底就是因为雍正帝的新政,触动了李绂这个阶层的利益。毕竟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冲着士绅阶层来的,也是冲着天下读书人来的。

还记得李绂给三王爷送了一块鸡血石吗?

当李绂讲清楚这块鸡血石的由来后,三王爷说了一句:

“李绂的一篇墓志铭,换他这方鸡血石,他也不亏呀!”

一篇墓志铭就值2000两银子,一个一品大员十年的俸禄,你信吗?

其实这就是一整条利益链,不要觉得清流就清贫,那是假话,没有一个清流是饿死的。说到底,他们士绅一族提供银子养着这群清流,就是为了让他们在朝中争取士绅一族的利益。

这样一来,李绂送鸡血石给三王爷胤祉就完全说的通了。

只可惜,李绂他们想得太美,被雍正帝以朋党的罪名,给一刀切了,连三王爷的“御前免跪”特权都给收了。

雍正帝新政执行到这里,可就剩下整顿军务没有搞了,而整顿军务对九门提督隆科多来讲,意义重大,他不得不担心,自己的利益将会受到极大打击。

第四件事:隆科多不干净:

诺敏够清贫吧?年羹尧军功大吧?李绂等人算清流吧?

在雍正帝面前,杀,杀,杀!对待这些人尚且零容忍,更何况本身就不干净的隆科多呢?

隆科多贪赃枉法尚不得知,但是他的大公子绝对的一个蛀虫,隆科多自己就讲过,早晚死在他身上,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因为一个妓院的苏舜卿,佟大公子念念不忘,明明刘墨林已经给她赎了身,还让老鸨子给弄了回来。结果十三爷的人前来相救,老鸨子大声呼喊佟大公子,这个公子一来就质问对方是哪个衙门的?

“下官是怡亲王十三爷的属下,大公子,为什么偏要和十三爷过不去呢?”

就这样,这件事被捅到了雍正帝那里,隆科多吓出一身汗,跪在了皇上寝室门口,结果李德全前来回话:

“隆中堂,皇上说他累了,有什么事明天再说!”

这句话要了隆科多老命了,他必然会胡思乱想,担心大祸临头,嘴上骂着这个孽障早晚要了老子的命,神情恍惚地回了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