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考试中学生经常会引用一些名家经典的话还有一些事,网络上也经常流传着鲁迅说各种各样名言的梗,其实有很多都是杜撰的,强行让人家鲁迅先生说出口,那么这种现象能早到什么程度呢,是我们当代人的原创吗?上次我们说到苏东坡名列第二,年仅二十,名声大噪,但是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他在写试卷时,自己杜撰了几句话大概意思是:“当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当恻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
他当时是这么写的:“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日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几句对白读起来蛮好,显示贤君亦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长才之日,其实是苏东坡自己想说的,但是他不能说是自己说的,于是借尧和皋陶两人说出来。判官梅圣俞改卷的时候一看,写的好,但是我怎么没见过呢,这学生越来越厉害了,梅圣俞担心是自己不知道,不敢轻易就提出问题,万一是自己不知道,那尴尬还是小事,少不了一顿责骂,你身为判官,已经有多久没读过古籍了啊?就这样,杜撰小东坡才能混过去,此情此景,和我们今日非常相似,今日改卷现场,老师也会经常看到某个名人说某句话很有道理,但是就是没见过,也能侥幸过关,老师也不是万能的,这位也算东坡先生给我们的一种作文技巧,即想不起来例子就杜撰。
考试结束后,梅圣俞还是觉得别扭,查书吧,古籍那么多,索性干脆去问作者苏东坡:“你写的那段皋陶对话出自何处?我怎么一时间想不起来了”,梅圣俞并没有说自己从来没见过,说没见过多掉档次。
苏东坡微微一笑,大方承认:“是我自己杜撰的”
梅圣俞这位前辈大惊:“我…你…居然是你杜撰!”
苏东坡回答:“皇帝尧的圣德,我写的那些话在意料之中,我替他说说”
当时“老师”和“门生”的关系是终身不渝的,考中的门生要去拜访主考官表达尊敬,还要写一篇文函表达感谢老师的恩德,欧阳修作为当时的主考老师,做什么都是一句话的事,你能不能成,就是一个字,要么“褒”,要么“贬”,当时流传着那么一种说法,说国家的刑法考生都不害怕,升官不知道高兴,活着也没什么值得开心的,死亡也没什么值得害怕的,但是欧阳修的意见是不能不怕的,欧阳修话重于泰山,欧阳修说过:“苏东坡的信,让我开心的流汗,我老了,应该退休让这人出人头地了”
这话一说,京城轰动,渐渐的都有了一个传言,说欧阳修对自己的儿子说:“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世上无人谈论欧阳修”
欧阳修是对的,苏东坡死后的十年内,世人无人谈论欧阳修,只知苏东坡,就算苏东坡写的著作被朝廷禁止阅读,还是有人偷偷读,苏东坡一生命途多舛,正当他的宦途要开始的时候,他的母亲病故了,根据儒家的礼数,这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就算是宰相也要立刻隐退,守丧两年三个月之后,才能返回复职,苏东坡的姐姐在这之前数年已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进京后,家里只有母亲和两个儿媳妇,东坡母亲殷切了一生,终了还是没有听到京都的喜讯,苏家父子三人急忙往家赶,到家以后,母亲已去,家中一片纷乱,墙倒屋顶漏,活脱脱像难民之家,办完丧礼后,三人选了一处叫“老翁泉”的地方作为风水宝地,后来东坡先生的弟弟也葬在这里,守护着母亲,因为苏辙的原因,这片地方也叫苏老泉。
苏东坡是个欢快乐观之人,世上少有如此豁达之人,在守丧的这段期间,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兄弟二人可以和自己的小娇妻住在一起,苏东坡经常到青神岳家去,那里是一片山区,小桥流水,山寺林立,进入其中有一种超脱世俗的仙境之感,有时候和岳父等亲戚野炊,嗑瓜子,吃蚕豆,岳父家是个大家族,在岳家有一个小姐叫“二十七娘”,古代的妻丧和母丧不同,妻丧是不必守丧的,所以苏洵就一直等着京都官职的任命,之前说好了提拔他,可等了一年多,还是没有任何消息,最后等来了一道圣旨,说要让他去京城参加考试,苏洵一下子就慌了,苏洵因为曾经考试失败,对考试颇有阴影,于是乎,他就给皇上写了一奏折,说自己不去了,年老多病,不便入京考试,我病了,我不考试,就不考,不当官也不考试。
但是苏洵给朋友写信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在给朋友的信中是尽可能维护自己的形象,不能让人知道自己怕考试,一年后,又来了圣旨,和上次一样,苏洵再一次推辞,这辈子是不会像学童一样再接受考试的,这次说自己已经快五十岁了,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报效国家,读书人当官就是为了报效国家,不然当一个贫穷书生就行。这个时候当官,既不能报效国家,也不能悠闲地当一个寒士,这快到夏天了,孩子俩守丧期也快满了,到时候我一定跟着两个儿子一块当面说说原因。
苏洵说的很直接,我年纪大了,不想当官,除非不让我考试!这傲娇的着实有点可爱。实际上,苏洵的妻子已经去世,苏洵也不想呆在家乡伤悲,京都是个好去处,两个儿子都是进士,苏洵除了不想考试,什么都行。
守丧期满后两个月,苏洵和两个儿子,这次才还带着两个小媳妇儿一块出发了,出发之前把家里都安排妥当,尤其是苏家兄弟母亲的灵柩,苏洵请了六尊菩萨像,把佛像放在寺庙里,再向已故的妻子告别,在灵位前说说话。
这次进京与上次不同,苏家三个男子都是名声大噪,以后当官是肯定的了,这次搬家大部分走的是水路,赶路时间长达三个多月,这次才真的不急,特别是苏家两兄弟,都带着自己的娇妻,一路上自然要饮酒玩乐,看山看水赏娇妻,两个女子从来没有离开过老家,这次和功成名就的进士老公游玩,自然开心的很,一路上兄弟两人吟诗作对,写景抒情,好不快活。真是羡慕的令人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