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与宋诗: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在上一篇里谈到了五言唐诗,洗练高旷,最适合描写重大的节日和节气,高瞻浑然,那么古典诗发展到宋朝,就出现了诗的另一种变体,长短句更适合表达细腻委婉的情感,称为词,而且正式成为文学体裁。但是,词是诗的变化,诗是词的基础。
那么宋朝的诗,有一个特点,就是比唐诗接地气,但是比词来得庄重。那么像重大的节日节气,事件,宋朝的诗虽然不如唐诗华美大气,但别有一种生动典雅的人间气。
让我们来领略宋朝关于立秋节气的诗,你会发现离我们的生活和感觉更加近。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宋朝范成大《立秋二绝》其一
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非常贴近人的体感和心情。三伏是横跨夏秋的一个时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所谓热在三伏,而且在宋朝就使用“熏蒸”这样的词,可见宋朝的气温也不低呀,这种蒸笼里的热感可不是当代人才有的体验。
蒸到汗流浃背,何止四种愁,愁不想做饭,不想工作,愁到只想跳进冰水里,但是这个“四大”,是佛教用语,是指的地水火风,也就是现实世界。热到了恨不能脱离地球。
只有在这种热里真切的感知到了,生命的脆弱。因为人体要和自然环境做斗争,其他的很多事情就显得不重要。
在火炉城市呆过的人明白那种体感,如果再生一点小病,这就是火山地狱。
但是极端天气却蕴含秋天的到来,所以最热的时候要想到秋天快来了。立秋虽然不是体感上的,因为立秋往往在三伏之中,但是立秋这个节气,却使人振奋,因为意味着秋凉会次第到来。
范成大的乐观也是千百年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坚韧普通人的乐观,面向未来,秋爽花开!
“碧树萧萧凉气回,一年怀抱此时开。
槿花篱下占秋事,早有牵牛上竹来。”宋朝释道璨《立秋》
或者是因为盼望凉爽太久,所以这两天的风居然也有秋的味道。许多人一说起秋,就一定认为黄叶飘飘,实际这是一个标签式的误会,立秋至少不是,偶尔有叶落,但是还在盛暑之中,无限碧树。对于秋的领略是要用心的。
今日之风不同昨日,昨日风再大,那是夏天的风,今天的风再小,也是秋天了。精神胜利法在立秋是管用的,至少那吹过碧树的风都有了萧萧凉意,让我敞来衣裳,迎接清朗的秋天吧。
你看那紫色的槿花来得绚烂,你看那美丽的牵牛花爬上了竹竿呀!实际木槿是夏花,牵牛倒是秋天的小野花,但是今天一切都好,因为立秋了呀,一切花草从今天起,打上秋的美妙!
“星光如月映长空,惊起愁眠夜向中。
残暑不防欺枕簟,隔窗鸣叶是西风。”宋朝方翥《立秋》
这首诗很好玩,因为这是写的立秋的晚上,这个夜晚为什么睡不着?如果你只看前两句,一定会认为就是秋天来了,天气冷,诗人有萧瑟秋心。但是你把后两句一读,人家失眠是因为天气太热,那枕上席子上还是暑气,虽然窗户外开始有风,是所谓立秋的风,但还是热。但是诗人的意思是,俺不怕,秋天快来了。这些细腻之处,真叫后人感同身受。立秋虽然是节气,但对于人,此时多半还是精神意义的。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宋朝刘翰《立秋》
这说的是立秋日的黄昏和晚上,乌鸦归巢,天空明净,有和缓的风帮助睡眠,但是半夜里又热醒了,想寻找秋天来的味道,却看见梧桐叶静静躺在月光底。意境虽然很美,但是多半不写实,因为梧桐叶知秋而落,并非是立秋这天就会满地落叶。除非之前有几天暴雨,梧桐怕涝。
但是宋朝立国两百多年,总有立秋日会有风雨,这真是令人狂喜。
“没巴没鼻落一叶,发颠发狂何处风?
九十暑日扫地去,满怀汗珠寻已空!”宋朝白玉瞻《立秋有怀陈上舍》
这是难得立秋日,狂风大作,其实这也是我们常常谈到的夏天的对流天气,一阵狂风来,落叶打上人脸,那风如颠如狂,暑气全消,本来汗流浃背的,忽然如梦一样,全身清爽,夏天就这么过去了,值得庆贺。
那么宋诗和唐诗比起来,不重在宏大的叙事,着重强调的是细腻的感受,其实更容易使人共情。原来宋朝人热很了,对秋天的盼望和当代人是一样呀!
倒是让人莞尔!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