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叡,曹家最后一个掌权的皇帝

2020-08-24 17:27:21 作者: 魏明帝曹叡,

对于一些浮华之徒,虽有名声,但对国家无益的,曹叡能够给予坚决打击。曹魏集团内部也存在一些小团体,他们思想新潮,喜欢评议时政,但又拿不出具体治之之策,而是借评议求名利。这些人以夏侯玄、何晏、毕轨为代表,相互吹捧标榜,被曹叡定性为“浮华不务道者”,予以罢黜。

这些浮华之徒鄙视刑名之术,他们大多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相互之间吹捧,对同党极力赞誉,用舆论来影响和代替政策,热衷清谈聚会,对政府品头论足,必然会遭受到“斥浮华,重实质”的曹叡的铁拳打击。虽然这些人盘根错节,很难清理干净,但是通过对他们的打击,延缓了这些所谓的“正始名士”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让原本强大的曹魏政权更加务实,为后来司马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皇帝文人

曹叡喜欢和文人结交,也注意倡导奖掖文人,所以“自太和以迄正始,文人辈出”。就是那些浮华的文人,曹叡也不会伤害他们的性命,连作为文坛领袖的叔叔曹植,他也改变父亲的苛刻做法,而是给了叔叔一定程度的创作自由。曹叡将曹植从雍丘改到东阿,还时常关心曹植的生活,曹植自己也深为感动,说“文武二帝所以愍怜于臣,不复过于明诏”。所以曹植在曹叡时期创作了许多文章和诗歌,死后他的文章也被曹叡命人收录,对建安文学的传播还是起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曹叡本人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他写的《甄皇后哀策文》,感情真挚,情致委婉,是一篇怀念母亲的佳作;他留下来的十八首诗歌以《棹歌行》为代表,描写魏国平吴战争,将魏军出征时的威仪和军士的威猛刻画得栩栩如生,充满了亢奋的斗志。

而在一些抒发个人感情的作品中,曹叡也善于将眼中的景物与心理联系起来,他的《长歌行》和《步出夏门行》等诗歌,将秋蝉、弱水、孤禽、落叶等意象入诗,借以表达自己年轻时被父亲不信任和排挤的郁闷,以及对那些在父亲面前进谗者的痛恨,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和情深哀辞的风格。所以很多人将其列入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的过渡人物,是有一定道理的。

综观曹叡之行事,优缺点各占一半,其优点是善为军计、明察断狱、比较能客人直谏。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杀谏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见的,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点是奢淫过度,还有在确定继承人和辅政大臣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误,没有认清司马氏一家的狼子野心,及时清除掉这个定时炸弹,从而为后来司马氏篡魏留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