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唐朝与宋朝中间有一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五代,因此让人感觉时间相隔很远。其实唐朝与宋朝只隔了53年,所以有不少名人从唐末活到了宋初。比如大名鼎鼎的陈抟老祖、宋太宗赵光义的岳父符彦卿、官场不倒翁侯益,当然,还有我们今天要讲到的王景。
下面先简单说一说王景的生平。
王景是莱州掖县(今山东莱州)人,出生于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当时唐王朝刚经历了黄巢起义没几年,已经是四分五裂、奄奄一息。王景家世代以务农为生,但是王景却厌恶做农活,少年时性情豪爽洒脱,喜欢骑马射箭,整天与同乡的恶少们为伍。后来见天下愈发混乱,王景便索性与恶少们一同落草为寇,做起了强盗。
后梁时,王景投身军队,开始了50年的戎马生涯。王景十分骁勇善战,在梁晋争霸中立下了不少军功。后梁灭亡后,王景只好率军投降后唐,被任命为奉圣都虞候。后唐清泰三年(936年),王景随大将张敬达包围太原,攻打反叛的石敬瑭。后唐军队发生内讧,副招讨使杨光远杀张敬达,向石敬瑭投降。王景陷入绝境,也只能率部投降,被石敬瑭任命为刺史。
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契丹南侵,王景与名将高行周等在戚城大破契丹,因功成为掌管一方的节度使。虽然有王景、高行周等人勉力支撑,但是也架不住后晋出帝石重贵昏庸无能,开运四年(947年),契丹攻入汴京,灭后晋。王景听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返回途中病死,立刻抄小道追击,契丹军败退逃走。
即便取得了一些胜利,也于事无补,后晋出帝石重贵一家人已经被契丹俘虏到东北种地去了。后晋已亡,王景只得归顺新建立的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后汉朝廷加封王景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地位等同于宰相。
后周太祖郭威在还未发迹时,便与王景交好。郭威称帝后,加封王景为褒国公、侍中。世宗柴荣即位后,王景老将出马,率军收复后晋时被后蜀占领的秦、凤、成、阶四州之地。在此期间,王景和到前线观察战局的后周大将赵匡胤有所交往,深得赵匡胤赞誉。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为了笼络王景,赵匡胤加封他为太原郡王。能够生前封王,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第二年,王景入朝觐见,赵匡胤设宴款待,授他为凤翔节度使、西面沿边都部署,把西边的兵权交给了他。这次任命不带有防范的性质,更多的是对他的信任,因为赵匡胤深知王景的为人。
乾德元年(963年),王景寿终正寝,享年75岁。赵匡胤追封他为岐王,谥号“元靖”。
王景的一生大概就是这样,历经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7个朝代,不仅在乱世中活了下来,还步步高升。王景出身农家,从普通士兵做起,如果说他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倒是事实,但是《宋史》却说他“素无智略”,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说王景“素无智略”,并不算错。王景的确是比较平庸的,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战场上,他都没有什么奇谋巧计。但是王景有一个非常可贵的品质,就是有自知之明,他待人宽容,始终安守本分。虽然历仕六朝,但是他每次归顺都是迫不得已,从来没有做过卖主求荣的事情,这也是他总能得到新皇帝信任的原因。
王景“性谦退,折节下士”,对待朝廷的使者十分恭敬,每次朝廷来人,即使对方的品级很低,也要亲自降阶迎送,礼节十分周到。下属不解,认为王景官位甚高,不需要如此卑微谦恭。王景回答说自己作为臣子,最为看重的就应该是君主的命令,朝廷使者作为君主的代表,接待一定要谨慎。即便后来王景贵为太原郡王,而且已经70多岁高龄,也依然如此。
王景出身行伍,自知缺乏聪明才智,所以为政宽大,民众有案申诉,他一定当面审问,没有什么大过错的就下令释放,不滥用刑罚,因而颇受百姓爱戴。后汉时期,契丹发生饥荒,幽州百姓五千多人逃难到王景的辖区,王景予以安抚,给他们分置田地。每次王景获召入朝,百姓们都挡在道路上阻拦,哭着求他留下,怕他不再回来。
王景还非常痴情,留下一段佳话。石敬瑭建立后晋后,对王景恩宠有加,赏赐不计其数。有一次,石敬瑭问王景还有什么要求,王景回答“臣自归国,受恩隆厚,诚无所欲”。石敬瑭“固问之”,王景不得已,跪拜磕头说:“我做士兵时,曾经跟随长官多次出入官妓侯小师家,心中也很爱慕她。现在妻子被后唐所杀,若是能娶侯小师为妻,就心满意足了。”石敬瑭听后大笑,当即将侯小师赐给了他。此时王景已经40多岁,估计侯小师也已人老珠黄,但王景非常宠爱她,后来侯小师被封为楚国夫人。侯小师曾经偷取黄金数百两,私自送给以前的情人,王景知道了也不责怪她。
应该说王景的资质比较平庸,绝对算不上是一个聪明人,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算是一个好人吧。虽然他年轻时做过强盗,但是后来幡然醒悟,始终尽职尽责、爱民如子、安分守己、不心生妄想。与王景同时代的那些聪明人们,称王称帝的不知道有多少,又有几个笑到了最后呢?这或许就是王景“素无智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