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铉也是建文朝的忠义名臣,但他和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人不太一样,没有那股刻板教条、墨守成规、不懂变通的腐儒气,而是一个聪慧机智、随机应变、能干实事的能臣干吏。他干过司法,决断过许多疑难大案,深得朱元璋的器重,赐给他一幅字“鼎石”,对他寄予厚望。建文帝登基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不久就迎来了“靖难之役”的腥风血雨。
铁铉塑像
“靖难之役”爆发后,朝廷派老将耿炳文率军征讨朱棣,不料初战失利,建文帝随即换帅,让“好哥们”李景隆率军出征,铁铉负责大军的后勤保障。李景隆是个“绣花忱头”,中看不中用,屡战屡败,葬送了朝廷的几十万大军。朱棣开始反攻,一路南下,攻占了河北、山东等地的大量城池。1400年四月,燕军包围了济南城。在外运送粮草的铁铉急匆匆赶回城内,与都指挥盛庸歃血为盟,誓死守卫济南城。
影视剧中的铁铉
朱棣命人写了一封劝降书射入城内,铁铉也射了一封回信,上面写的是《周公辅成王论》,意思就是让朱棣学习一心辅佐侄子周成王的周公旦,不要做谋权篡位的乱臣贼子!朱棣恼羞成怒,命大军对济南城发动猛攻。铁铉、盛庸率领将士死守城池。彪悍的燕军连续攻打了三个月,伤亡惨重,但始终无法攻克济南城。朱棣情急之下就想掘开黄河大堤,引黄河水淹没济南城。铁铉为了避免全城百姓遭难,灵机一动,采取了诈降之计。
燕军攻打济南城
铁铉将守城的士兵全部换成老年人,撤掉守城器械,同时给朱棣写信,说他和百姓们愿意投降,但百姓惧怕燕王的大军,所以希望燕军后撤,燕王单骑入城,他和百姓们将恭迎大驾。按理说,老谋深算的朱棣不会轻信这等言辞,但事实上他竟然相信了。笔者认为可能是铁铉的“儒者”身份使朱棣放松了警惕,“儒者”讲究诚实守信,不会骗人。所以,朱棣命令大军后撤,然后带着几个手下从西门进城。“老实人”铁炫在非常时刻采用了非常之计,他等朱棣刚一入城门,就让人将事先按到门拱上的一道铁闸猛然放下,可惜稍早了点,只砸烂了朱棣的马头。
影视剧中的朱棣
朱棣大惊,换了一匹马仓皇逃出城外。在鬼门关走了一圈,朱棣把铁铉恨到了骨头里,这也是后来他虐杀铁铉的原因。他重新集结部队攻城,并用大炮猛烈轰击城墙,济南城摇摇欲坠。危急时刻,铁铉命人将朱元璋的画像悬挂到城头,又手写了很多朱元璋的神主灵牌,放到城墙的各个垛口上。这一来,朱棣不敢向老爹的画像开炮了,这是大不敬呀!于是,铁炫把济南城守住了。后来他又趁机出奇兵,大败燕军,朱棣只能灰溜溜地撤军。铁铉由此被称为“城神”,燕军以后南下都不敢取道济南城。
影视剧中的朱高煦
诈降和城头上摆太祖画像这种事,是临危而用的应变之策,上不了大台面,像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样有些迂腐的儒臣是不会用,也不敢用的。毕竟把太祖画像摆上战火纷飞的城头,本身就是大不敬之举,身为人臣怎可如此轻慢君上!所以说,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些人如果用在太平盛世,完全可以兴盛文教,造福百姓,但用在乱世,他们的脑子就不够用了,只能是误国害己。铁铉是个从容机变之人,危急关头屡有奇招,具有平定乱世的谋略。可惜他没能进入朝廷中枢,发挥不了更大作用。
济南城既然难攻,那就不攻了。1402年,朱棣率军绕过济南,直取京城,最终在李景隆的接应下,成功占领南京。朱棣入京后自立称帝,不久再次北伐济南,铁铉坚守不降,但终因势单力孤,城破被俘,被押往京城。他见到朱棣后,傲然而立,破口大骂,不肯投降,朱棣勃然大怒,下令将铁铉凌迟处死,时年37岁。后人敬重铁铉的忠义不屈,在各地建了铁公祠来纪念他。现在山东各地还有很多“铁公”祠庙,祭奉的都是“城神”铁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