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耆地名小考

2020-08-26 01:08:36 作者: 石洞耆地名小

铜陵县疆域总图

在铜陵有一个叫石洞耆的地名。耆,是古代自治区域,似现今乡镇名称。石洞,就是位于义安区天门镇的双龙洞。石洞耆,应该说是现在的天门镇,与北宋宰相盛度告老还乡有关。于是,笔者最近查阅了明朝《嘉靖铜陵县志》,清朝乾隆《铜陵县志》和1993《铜陵县志》,对石洞耆这一地名进行了考证。

据史料记载,北宋仁宗朝铜陵宰相盛度(公元969年—1039年),字公量,世代居住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来迁到杭州余杭县,曾祖父盛珰仕吴越王钱氏为余杭县令。

吴越王钱俶(公元929年9月—988年10月),原名钱弘俶(吴越末代国君),因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入宋只称俶。(公元975年) ,钱俶应宋太祖赵匡胤之约,出兵与北宋会师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十二月钱俶入朝汴京(今河南开封)表贺。钱俶二十岁即位,期间恭事后汉、后周和北宋。(公元978年),钱俶奉旨入京,盛度父亲盛尚亨(官名豫),跟随钱俶入京为官。入京后,钱俶被扣留,不得已自献封疆吴越于宋,先后被封为淮海国王、汉南国王、南阳国王。钱俶又辞国号,改封许王,进封邓王。(公元988年)端拱元年八月,钱俶六十大寿,与朝廷的贺寿使者宴饮至夜幕,光烛一庭,是夕暴卒,谥号忠懿。钱俶的突然死亡,跟随他入京为官,官至度支郎中的盛尚亨感到危机四伏,认定京城不可久留,便称病辞官回余杭。(公元989年)端拱二年春,盛尚亨就与长兄盛尚泰带着家人游池州铜陵,爱石洞龙泉,山水清秀,田园膏沃,遂卜筑安家(今双龙洞牌楼与汪冲)。20岁的盛度便随父亲伯父落户铜陵石洞耆。

盛尚泰有三子(盛庸、盛京、盛广),盛京官至尚书工部侍郎。

盛尚亨有二子(盛聪、盛度),盛度于宋仁宗朝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做参知政事(副宰相);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升迁主持枢密院事(宰相)从一品俸禄。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春,告老还乡石洞耆。同年秋,以太子少傅致仕,年七十疾终,卒赠太子太保,谥文肃。此后,盛氏在铜陵历经千年,方圆十里,天恩祖德,山水灵秀,盛氏宗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常盛不衰,成为石洞耆(现天门镇)当地的名门望族。

据明朝《嘉靖铜陵县志》卷之一记载原文:

乡耆,唐五乡至,国朝析为二十二耆;成化十九年减并一十九耆;嘉靖元年减并一十五耆。五乡一十五耆,坊市一耆、坊市二耆、近市一耆、栖下一耆、栖下二耆、顺合一耆、顺合二耆、白马二耆、白马三耆、石洞耆、大栏耆、朱村耆、陶村耆、钟鸣耆、凤凰耆(标点符号是作者加的)。

据清朝乾隆《铜陵县志》卷之六记载原文:

乡耆,由比闾族党而积之为乡,周制也。后世随地分畛,如唐析南邑之五乡,为义安是也。夫耆之名何昉乎?按周显德间(唐末五代之后周),以百户为团,立耆长,三宋亦有耆长、户长之目。铜之易乡而名耆,或取诸此。耆十有五,凡生人所利赖者皆属焉,博综其类,民物阜成,亦足征并邑之盛矣。志乡耆。

唐五乡“工山、安定、凤台、丰资、归化”,分四十二耆。明初,析为二十三耆;成化十九年,减并一十九耆;嘉靖元年,减并一十五耆,今为定制。

(注:明朝《嘉靖铜陵县志》卷之一记载,国朝析为二十二耆;而清朝乾隆《铜陵县志》卷之六记载,明初,析为二十三耆。有一耆之差,故注明。)

据清朝乾隆《铜陵县志》卷之一记载原文:

石洞,在县东四十里,洞虚广幽邃,以此名耆(石洞耆)。

龙口泉,在龙口岭下,泉从石窍涌出,复俯入地伏流,隐隐有声,半里许仍见(后来测得长度为七百四十五米)。旧志载龙洞泉。

石洞泉,在石洞耆盛宅后(今双龙洞牌楼村庄,现已拆迁)。

原铜陵县历史上的拾五耆方位图

石洞耆这个地名从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一直沿用至民国年间。

铜陵石洞耆江村江材(1871-1925)原名积漠,字淦澄,号晓村,于宣统元年(1909年)参加了晚清时期每12年举行一次的贡生选拔特考,38岁的江材在池州府六县考生中,以“论策宏博,经义湛深”之优异成绩考取第一名拔贡生,侯选直隶州州判。他外出游学河南、南京等地十余年,后因战乱辞教回家,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申请创办了“石洞耆东二区学堂”,这个学堂是原铜陵县最早的两个公办学堂之一。

学堂审批后,是件大喜事,江材的好友桐城县“解元”姚永概(桐城公立中学堂)先生,专程来到江村看望江材先生,二人是多年好友,江材热情款待,饮酒谈古今,在兴头上江材出了上联。姚永概听了略加思索,就吟出了下联。

江材所作上联:

天仙子脱迹登天台,今古奇闻,曾否天门有余韵;

姚永概对下联:

石曼卿种桃于石室,后贤继美,漫延石洞占多春。

上联典故,《幽明录》中刘晨(凡人)和阮肇(神仙)共入天台山,凡人和神仙相爱的故事,今古奇闻,问天门山能否出这样的韵事。

下联典故,北宋真宗朝石曼卿诗格奇峭,工于书法,任秘阁校理、太子中允等职,怀才不遇。示意江材知识和才能不亚于石曼卿,后贤继美,而名气已传至周围数县和南京,使石洞耆也跟着沾光出名。

他二人共同创作的百年佳联,更为巧妙的是上下联各含一个典故;又含有新(天门镇)政府机关和古(石洞耆)自治机构。实属难得。

据1993《铜陵县志》第二节行政区划记载原文: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7月5日,将原一十五耆改划为7个区、15个保。计为:城区,下辖2个保(原坊一、坊二耆);北一区,下辖3个保(原近市、栖一、栖二耆);北二区,下辖3个保(原陶村、白一、白二耆);东一区,下辖3个保(原钟鸣、凤凰、朱村耆);东二区,下辖2个保(原合一、石洞、大栏耆);南一区,下辖1保(原合二耆);南二区(不辖保)。(注:北二区,下辖3个保(应该为:原陶村、白二、白三耆)。新县志所记有误,故注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