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一共18座唐朝帝墓,挖了其中17座的温韬,最后的下场如何

2020-08-28 14:27:54 作者: 关中一共18

说到盗挖帝陵的盗墓贼,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孙殿英,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动用军队挖开慈禧的陵墓,将里面的财宝洗劫一空。还把风光一世的慈禧尸骸弃之如敝履,随意糟蹋。孙殿英的不齿行为,一时间引来民众的口诛笔伐,差点让唾沫星子淹死。

但是,孙殿英和历史上另一位盗墓贼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这位臭名昭著的人,就是五代时期的温韬,堪称历史上最危险、最胆大包天的盗墓贼。因为他盗掘陵墓规格之高、数目之众、手段之恶劣、态度之嚣张可谓空前绝后。

众所周知,唐朝末年,李唐帝王在关中地区的崇山峻岭上,修建了18座无与伦比的帝陵,号称“关中十八陵”。这些陵墓,无一不凝聚着大唐百姓的血汗和智慧。但让人不由得扼腕叹息的是,除了乾陵外,其余的17座陵墓都被温韬所毁。

(动画中的温韬)

那么,温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最后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温韬此人一生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为匪为盗,祸害千年;二是朝秦暮楚,反复无常。

温韬出生于京北华原。传说,在他出生时,一颗“匪星”正好陨落在昭陵所在的嵯峨山上。百姓猜测,这是上天刻意给唐皇陵带来了灾难。

温韬10岁时,就喜欢舞枪弄棒,经常和身边一些小混混打打杀杀。没过几年,温韬居然拉上十几个地痞流氓,上嵯峨山当了土匪。百姓还曾取笑他,十几岁的小毛贼,能掀出什么滔天巨浪不成?没曾想,这个温韬可是个杀人不眨眼的主,领着这伙人杀人放火,祸害乡邻,成了华原一带有名的土匪。

狡诈奸猾的温韬,一边苦心经营者自己嵯峨山的根据地,一边窥视着战乱纷繁的天下形势,伺机寻找靠山,壮大实力。

开始时,温韬盯上了李茂贞。他为了取悦李茂贞,隐瞒了自己的真实姓氏,更名为李彦韬。后来朱温的实力渐盛,压过了李茂贞,于是温韬转投朱温帐下。可没过几年,首鼠两端的温韬,又叛变了朱温,重回李茂贞的怀抱。

温韬这回该老实了吧,就该一直跟着李茂贞混了吧?不,他接着又投靠了后梁。也就在这个时候,温韬终于时来运转,官职越做越大,先后担任了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的节度使,统辖关中地区7年。而“关中十八陵”,恰好就在他的这一亩三分地之内。

(朱温剧照)

于是,温韬便开始了疯狂的盗墓行为。

这7年里,温韬动用军队,在光天化日之下浩浩荡荡地挖掘唐皇陵,挖完了其中的17座陵墓。史籍记载“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

温韬盗掘陵墓有两个特点。

一是明目张胆,毫不避讳。

贪婪如孙殿英之流,尚且在盗掘陵墓时,遮遮掩掩,以军事演习为由发布公告,驱赶周围的百姓和守陵人。但温韬根本不管不顾,简单粗暴地带领军队,携带盗挖工具,对着唐皇陵就是一顿猛掘,完全无视律法制度和道德底线。

温韬还胆大包天地将盗取的文物,分类造册,高调地将表册公之于众,显示自己的盗墓“才能”,其脸皮之厚,可谓旷古烁今。

二是贪婪无知,毁坏文物。

温韬胸无点墨,只认识陵墓中的金银财宝、玉器古董,但对珍贵的字画却一窍不通。而唐帝王陵中,恰好埋葬着很多唐朝皇帝生前珍藏的名贵字画。

众所周知,李世民生前特别喜欢名家字画,尤其是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更是崇尚有加,爱不释手。

传说李世民为了找到这幅“中国行书第一帖”,费尽了周折,终于打听到了这幅字帖在一个名叫辨才的僧人手里。李世民迫不及待地谴人索取,但辩才百般推脱,矢口否认拥有此贴。

后来,李世民再次派出御史萧翼前去索要,并吩咐只可智取,不可强求。萧翼采取了“引蛇出洞”之法,携带几幅王羲之的真迹书法,和萧翼评析。结果萧翼认为这几幅作品谈不上珍品,遂取出《兰亭集序》鉴赏,萧翼马上从怀中取出李世民的诏书,萧翼无奈,只好忍痛割爱。

(动漫中的李嗣源)

李世民驾崩前,曾留下遗嘱,务必将《兰亭集序》随葬。于是李治将它装在铁匣中,枕在了李世民的脑袋下边。

当温韬打开昭陵后,发现“钟、王笔迹,纸墨如新”,但愚蠢的温韬只是撕下了字画的装裱丝绸,却将这些旷世之作随意丢弃。

专家推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极有可能就此遗失,不知去向。

那么,以温韬的贪婪,为何只挖了17座皇陵呢?

其实,温韬是渴望将唐皇陵悉数盗完的,只不过他3次带人上乾陵时,都适逢狂风大作,大雨倾盆,雷电交加。迷信的温韬,只好灰溜溜地退了回来。因此,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才幸免于难。

即便温韬生逢五代乱世,可以为所欲为,但并不等于他就可以逍遥法外。他的反复无常的性格和公然盗挖皇陵的行径,引起了后唐皇帝李嗣源的反感,最终李嗣源把他斩杀,又将他满门抄斩。

(参考资料:《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