鲥鱼记 | 悲鸿致白石,鲥鱼鉴至交

2020-08-28 14:26:53 作者: 鲥鱼记 |

白石先生:

兹着人送上清江鲥鱼一条,粽子一包,并向先生拜节。鲥鱼请嘱工人不必去鳞,因鳞内有油,宜清蒸,味道鲜美。

敬祝节禧。

廖静文、徐悲鸿

五月初四

徐悲鸿写给齐白石的端午拜节信

这是一封上世纪50年代初,端午节的前一天,徐悲鸿写给齐白石的拜节信,并差人随信附带着礼品一并送来。信封上写着“面陈,齐老先生”,可见徐悲鸿对白石老人十分关爱和尊敬。这里有个甜蜜的小细节:徐悲鸿将夫人廖静文的名字放在前面,对妻子的尊重跃然纸上。

信中提到的鲥鱼可不一般。不要说在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上个世纪50年代倍显珍贵,就是放到今天,吃到新鲜的鲥鱼也实属难得。

长江三鲜之鲥鱼

鲥鱼与河豚、刀鱼并称“长江三鲜”。每年初夏由海入江,产卵后降河入海,其他时候则不出现,因此得名“鲥鱼”,俗称“迟鱼”。

鲥鱼生性暴躁,体质却极其娇贵。不能离水,出水即亡。名副其实的“惜身如玉,触鳞即死”。古人喜欢赋予物种独特的品性,认为鲥鱼不愿苟活,典雅清高,使世人难得一窥其鲜活美貌。

因其鳞片含优质脂肪和胶质蛋白,营养丰富,做法更不一般:正如悲鸿先生所叮嘱“不必去鳞,因鳞内有油,宜清蒸,味道鲜美”。不仅送来美味,还考虑到如何烹饪,徐先生可算周到之至。

羽羊至味 红汤蒸鲥鱼 实拍图

从古至今,鲥鱼都是名家食客们的心头好。苏东坡有诗:“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将鲥鱼的雍容华贵、肥腴醇厚表达得淋漓尽致。于是,各色人等即刻附庸风雅,引为时尚。以至于从明清到民国时期,稍有身份的人,都偏好泛舟江上,品味“出水船鲥”。

张爱玲也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刺多不吃就是了,别的鱼可以,但鲥鱼不行。吃过鲥鱼的人,无不为它的鲜美倾倒。

鲥鱼趣事

据说在明朝,鲥鱼尤其受到上层女士的喜爱。它的鱼鳞还有一个特殊的功效——美容。相当于现代的遮瑕膏,脸上有麻子的贵妇、小姐就用鲥鱼的鱼鳞贴在脸蛋上作“花子”以掩盖麻子。

吃过鲥鱼的人都知道,鲥鱼的鳞下有油,想要味道好,必须留鳞蒸。过去江南大户人家的女眷都有一手烹制鲥鱼的技艺。而女子嫁到夫家,多是要接受烹制鲥鱼的考验。

鲥鱼带鳞烹制

某日,一大户人家娶亲,婆婆给新媳妇一条鲥鱼让她料理。众目睽睽之下,新媳妇手起刀落,利索地将鱼鳞刮掉。见到此景,婆婆的脸挂得阴沉沉的。过会儿,媳妇从厨房端出做好的鲥鱼,往桌上一放,众人大吃一惊。所有的鳞片都被巧媳妇用红丝线串好,整整齐齐地披挂在鲥鱼身上,异常夺目。婆婆立即眉开眼笑,周围的人也连连点头称好。

这种做法,既保留了鳞片,留住了美味,又方便客人享用。

羽羊至味 红汤蒸鲥鱼 实拍图

尾记

1953年9月,徐悲鸿不幸脑溢血逝世。之后很长时间里,谁都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齐白石。老人总问:“怎么不见悲鸿来啊?”大家只好推托说开会去了,出差去了,出国去了......就这样瞒了一年之后,老人还是得知了实情,顿时泣不成声。

对齐白石来说,徐悲鸿于自己有莫大的知遇之恩,更是挚友。他曾多次对亲友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见到灵堂后,90岁高龄的齐白石老泪纵横,执意下跪磕了三个头,方才离开。三年后,齐白石也与世长辞了。

左为徐悲鸿,右为齐白石

细读开篇这封鲜活的拜节信,字里行间无不透着徐悲鸿与齐白石之间的珍贵情感。这对“忘年交”尽管人生背景各异,年龄悬殊很大,艺术风格也不相同,但成名较早,作为晚辈的徐悲鸿始终对齐白石尊崇有加、关爱备至。这种至真至纯的友情,无不让人动容。

鲥鱼也好,迟鱼也罢,这份情谊从不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