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的暮春时节,苏轼在密州(今天的山东诸城县)任上。苏轼在熙宁七年十一月到的密州,第二年底,动工修葺园北旧台,并且是由苏轼的弟弟苏辙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超然”,这就是超然台。这件事在苏轼的《超然台记》里面有记载。苏轼登上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不免触动了乡情,于是就写下了《望江南·超然台作》,全词如下: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首词是双调,比原来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景象,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其次,以“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为结尾。三个层次是由一个特写的镜头导入,再是大场面的铺叙,最后,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是上片,写春景。
下片写情,就是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开始,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是“寒食后”,揣其用意;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不得:一是因为公务在身,而是因为想继续进取,希望实现其“致君尧舜”的宏大愿望。此时作者的思想处于极端矛盾的状态之中。于是“诗酒趁年华”,便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结合。
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两个字,到了这里,就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就是苏轼在密州时期的心境的具体表现。当然,细心玩味,好像也不全部都是这样。这首词从“春未老”说起,既是针对时令,就是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然充满春意,生机蓬勃,同时也是针对自己老大无成而发的,所谓春未老而人空老,可见心里是不自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苏东坡实际上并不真能“超然”。这种似是非是的境界,正是苏东坡精神世界的真实体现。
这首词在写法上也是颇为讲究的。《望江南》词,多数都是单调的,宋人喜欢双调,《全宋词》中有一百五十多首。宋人所写的,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而苏轼的这首词,却堪称典范。这首词作得如此天衣无缝,实在难得。可见,苏轼并非豪放而不拘格律的词作者。
关于苏轼的这首《望江南》,你还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大家交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