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人际关系复杂而又有趣:张飞管夏侯渊叫叔丈人,跟曹操也就攀上了亲戚;年近五旬的刘备要管二十多岁的孙权叫舅哥;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却跟曹魏尚书仆射陈群书信往来唠家常;吴蜀互相算计,也不影响诸葛瑾把儿子过继给弟弟诸葛亮;曹操薨逝,刘备派专使前去吊唁。这些事情都明明白白地记载在正史《三国志》中。
即使是魏蜀吴打得不可开交,三军将帅之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能把人绕晕。比如孙权要派人抄关羽的后路,还特别写信给曹操汇报,并恳请曹操保密。但是曹操接到孙权要偷袭荆州的消息之后,把孙权的请求丢到脑后,反而马上下令:“马上把孙权的作战计划送给关羽!”
这时候我们就不明白了:曹操这样做到底是想坑谁救谁?说是坑孙权,有些道理,毕竟曹操惯于玩驱虎吞狼、卞庄刺虎和坐收渔人之利,但是他这样做岂不是把关羽救了?曹操是在为曹仁争取时间,还是提醒关羽及早撤回荆州免遭不测?
咱们还是来看看《三国志》的记载,并综合《武帝纪》《吴主传》《关张马黄赵传》《程郭董刘蒋刘传》《诸曹夏侯传》原文,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况。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并把曹仁围困在樊城。曹操派于禁带领三万人的七军星夜驰援,结果一场大水,七军三万人包括于禁庞德在内,都成了关羽的俘虏(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
关羽为了不让老相识于禁难做,既不杀也不用更不送到成都向刘备献俘,而是就那么关起来冷处理(曹操也不能因此处罚于禁家人),但是对庞德可就没那么客气了:劝降不成,直接杀掉。其实关羽“劝降庞德”,只是走个过场,就是为了杀之有名。
于禁庞德一被囚禁一被斩首,曹仁的日子也不好过,那场大水不但使于禁三万人马全军覆没,还差点漫过了樊城城墙(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曹仁只能抱着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决心跟关羽硬耗:“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
就在曹操考虑是不是迁都以避开威震华夏的关云长,司马懿和蒋济表示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关羽眼看就要拿下整个荆州,孙权心里肯定不舒服,咱们只要承诺孙权对江南的管辖权,他就一定会去抄关羽的后路,那时候樊城之围不救自解。”
还没等曹操这边给出任何承诺,孙权已经像尾巴上点燃鞭炮的猴子一样,心急火燎地向曹操献媚了:“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
孙权派联络官去曹操的大本营,不但详细汇报了偷袭荆州的战术方案,而且一再请求曹操保密:“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
收到孙权密报的曹操笑了:“还是我的谋士有水平,把孙权这小子的底裤都看穿了!”至于是否要把孙权偷袭荆州的消息当成绝密,曹操有自己的打算——他召集全部文武群臣讨论。
以曹操的睿智而且多疑,如果他要保密,根本就不用开大会研究。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领会领导意图,纷纷表示这件事一定要保密,到时候好突然袭击两面夹攻,打关羽一个措手不及,那时候他就插翅难飞了。
曹操看着群臣的表态,肚子里发笑:“这么多人一起开会,与会者有多少人私通刘备,有多少人跟关羽交情不浅,你们真当我不知道?可能这边刚散会,那边刘备关羽就知道了!”
最后还是力主曹操称魏公、魏王的千秋亭侯、司空军祭酒董昭说出了曹操最想听的话:“都说兵不厌诈,但是特殊情况就得采用非常手段。如果咱们真的保密,那么孙权奸计得逞,对咱们一点好处都没有(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如果关羽得到这个消息而撤军,那么樊城之围解了,孙权的偷袭军队迎头撞上关羽返程中的主力,也讨不到好果子吃,他们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咱们看看打谁更有利!总而言之,还是把孙权偷袭的消息通报给关羽,对咱们更有好处(露之为便)!”
一听董昭这话,曹操喜笑颜开,马上传令给曹仁和徐晃:“赶紧把孙权的密谋用箭射倒关羽营寨中去!”至于是曹仁还是徐晃送的信,还是两个人都送了,《吴主传》和《程郭董刘蒋刘传》有点出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关羽拿到了孙权信件的原件:“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
熟读三国正史的读者诸君一定会在这里发现问题:如果真按董昭说的那样,“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也就是怕曹仁或者曹仁的部下坚持不住而投降,那么把这消息通报给曹仁和樊城守军就行了,又何必一定要把原件送给关羽?而且大家都知道董昭这个人,搞政治有一套,论军事才能,他可能连二流都算不上。像司马懿、贾诩那样的超一流智者都没出来说话,他这个马屁精怎么会想到这么多?
不管怎么说,关羽是收到了曹操送来的鸡毛信,只可惜他并没有体会到曹操的苦心,一直在犹豫着是不是再干曹仁一家伙——拿下樊城在回师迎头痛击孙权,也为时未晚。但是徐晃已经赶到,张辽也已经星夜兼程往樊城跑,以一己之力同时挑战魏吴两国主力,要想取胜比登天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