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做官,中国人是非常热衷的。这一点从每年的“公考大热”就能够看出,即便是千分之一的概率,也丝毫不能减弱国人对于做官的热情——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体制内的福利之种种。
简而言之:在体制内工作,既体面又轻松!
但事实上,就官僚制度本身而言,大官自然是少数的,在“金字塔式”的官员等级结构中,更多的是小官——现代中国是这样,古代的中国更加是这样!
公考
我们以宋朝为例,宋代的官僚系统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官”和“吏”。
官,我们好理解,就是那些根据科考成绩被朝廷授予官职的人,这类人一般都有皇帝亲授的品级,每天也都要上朝和皇帝议论国家大事,正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那么,“吏”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所谓的“吏”其实也是政府的办事人员,但他们和“官”不一样,他们没有品级,所以任职的门槛也没有“官”那么高。
一般来说,宋朝对于“吏”的选拔主要是以民间招募为主。只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你就可以被选上:
籍贯明确,不是黑户
行为端正,品行良好
身体健康,无明显缺陷
有担保人
看见了吧,就是这么简单!相比于做官的“寒窗苦读”,当一个小吏实在是太容易了!
京剧中“吏”的形象宋朝做一个小吏舒服吗?
要说舒不舒服,首先是要看工资怎么样,也就是所谓的“俸禄”:
以神宗年间为例,朝廷编制的小吏每月的俸禄约为15贯钱,这是通用的标准,如果是朝廷内部的小吏,那么就要多的多,约为40贯钱。
不过,俸禄高意味着风险高,宋神宗规定,凡是小吏贪墨,不足100文的徒刑一年,超过10贯的要发配充军,按照宋代的仁政来看,小吏的贪墨罪倒也不至于死刑。
其次是升职空间,毕竟谁也不想永远呆在基层对吧!
跟现代体制内部的人员升职模式差不多,宋代的小吏要想升职进阶,也是要看资历的,时人称之为“年劳”。
一个小吏任职年限到达一定的标准,那么就会升迁,从“吏”变成“官”。不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王安石变法”后,胥吏的晋升变得更加困难了:“在京百司吏,新法皆三十年以上出官”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在京城担任胥吏的人按照颁布的新法律规定, 必须要做满30年才可以获得晋升的机会!
要知道,古人的寿命要比现代人短得多,在那个十五六岁就要结婚生子的时代,能在小吏这个职位上干上30年绝对属于不是一般人了,至少肯定比大多数人活得长。
当然,活得长还不够,想要晋升,除了自己要努力活着以外,还要看别人的脸色!
按照宋代的法律规定:小吏的晋升优先级是最低的,必须要等到对应的官职有空缺才可以补位,也就是说你得等到上一任做官的人去世了,你才有机会能补到他的位置。
至于晋升的速度嘛!就和本司吏额的多少有关了:如果吏额较少,几年一迁,升到头名的速度就比较快;如果吏额多,依次升迁,到达头名的时间较长,做官也就慢。
所以,宋代的小吏晋升的门槛是相当高的,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的。
工资低,晋升慢,处于官僚体系最底层的小吏,其社会地位自然也高不到哪里去。
因为没有品级,所以在朝的官员并不会太重视他们,只是把他们当做苦力一样呼来喝去,如果事情办砸了,还会把罪责推卸到他们身上——说白了,对于朝廷而言,这些小吏就相当于是长工,拿着极低的薪水,做着最累的活儿。
但他们毕竟是政府的人,在民间老百姓眼里,这些胥吏还是颇有些威慑力的——中国的老百姓你也知道,“民”和“官”是绝对分开的两个系统,所谓“民不与商斗,商不与官斗”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在这些胥吏被派往民间的时候,他们的地位就会有所提高。
不过,绝大多数胥吏并不会因此来欺压百姓,相反,胥吏和百姓的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毕竟胥吏没有什么实权,在朝廷里也没多少靠山,何必去得罪老百姓呢?
小吏也有春天!
尽管胥吏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很一般,但在有宋一代,胥吏的受重视程度却是节节攀升的,这是不是有些出人意料?
但如果你了解政府与民间的运作方式,你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必然的结果!
但从朝廷的层面来看,胥吏似乎是没有什么出路的,但如果把目光放到民间,我们就会发现胥吏的舞台很大——胥吏是朝廷和民间的桥梁!
在封建时代,检验一个王朝是否安定,最重要的是看这个王朝能否和百姓融洽相处,正所谓“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乡村基层的管理,宋朝当然也不例外!
当一个国家趋于稳定的时候,在民间就会诞生一股新的势力——富民阶层!
宋代的商品经济十分发达,这给富民阶层的崛起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当一个阶层的生活水平达到了这个阶层的顶峰,处于该阶层的人就会去谋求新的权益:
贫农——吃饱饭——富农——政治利益
对于富民而言,宋朝政府虽然不能给他们非常直接的政治权利,但是他们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足以辐射到他们所在的乡村基层,这股力量是政府不容小觑的。
所以,宋代的诸多乡老、族长等基层首领都是由这些富民们代理的。